大亚湾失火,中海油失控
“屋漏偏逢连夜雨”,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中海油今夏的处境再合适不过。7月 11日凌晨4时10分,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区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惠州分公司)运行三部400单元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机械密封泄漏着火。
而在一天之后, 7月12日凌晨1时30分,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所属的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故障,全油田生产关停,据新华社报道,事故导致附近海域约1平方公里油膜分布。
就在中海油为一个月前被曝出的渤海原油泄漏事件头痛不已之时,两项安全事故近乎同时爆发,让其深陷舆论的风口浪尖。
7月11日、12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中海油大亚湾石化区炼化公司的实地调查发现,中海油“小概率安全事件”频发背后,暗藏着中海油“海陆大跃进”下的体系化“失控”风险。
惊魂24小时
7月11日凌晨4点30许,惠州大亚湾南边灶村。
在自己的小餐厅阁楼里睡觉的李艺被外面一阵嘈杂的声音吵醒。他起身出门,发现2公里外的中海油惠州分公司工厂所在地,巨大的火苗正腾空而起,直舔苍穹。
“要爆炸啦,快跑……”凌晨5点左右,大亚湾石化区南边灶村所辖的黄鱼涌、岩前、岩背几个村小组流言四散,与李艺一样听信传言的整个南边灶村1万多人纷纷逃散,车辆、行人一度混乱拥挤,造成石化区大道堵塞。
而在事发5个小时之后,7月11日上午10:30,惠州市人民政府、大亚湾区管委会才在大亚湾区管委会附属楼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情况。
对于事故影响和造成的恐慌,中海油惠州分公司新闻发言人马宏明解释说,由于造成燃烧的重整生成油(重整是石油炼制过程之一,在加热、氢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原油蒸馏所得的轻汽油馏分转变)主要的成分是汽油,燃烧后排放大多是二氧化碳,没有有毒有害成分,因此虽然现场浓烟很大,但事故现场的空气和水体没有受到污染。
不过, 11日下午记者在现场闻到的气味仍然很刺鼻。据现场工作人员推测,泄漏起火的是装置里储存的芳烃物料,主要成分包括二甲苯等化学物质。火灾可能导致现场一氧化碳、氨气超标。而为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有关方面调动了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四地消防部门处理。直至7月11日下午17:30,消防冷却水停用,应急响应结束。
封闭的体系
7月12日,一度陷入混乱的岩背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村民老黄拄着拐杖,在村头一腐一拐地走着,他的脚在这次疏散中受伤。凌晨时刻的慌乱,让他仍然心有余悸。 “这地方真不是人待的,那边着了火,我们这边既没有人通知灾情,也没有人组织疏散,等到有人说爆炸了,大家都乱成一团。”老黄说。
资料显示,中海油成立于1982年,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而为了接近终端市场,近年来,中海油启动了其进军炼厂领域的“登陆计划”。作为“登陆计划”的第一站,惠州炼油厂是中海油独资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石化下游项目,2005年年底动工,用于集中加工海洋高含酸重质原油炼制,一期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年原油加工规模达1200万吨。2009年6月,惠州炼油项目正式投产。
村民老黄抱怨:“我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在村里发过一个公告。2009年6月,他们投产的时候,火炬上火苗燃烧的时候,村里人朝着那边张望,不知道是不是火灾。”
而对比之下,与中海油惠州炼化厂仅一墙之隔的中海壳牌公司,2003年投产的时候,则“用彩色的大海报贴在村里显眼的地方,上面讲,他们要投产了,投产时有怎样的火焰,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气味。而为了消除群众的恐惧与担心,壳牌公司还专门开车带着村民代表前往厂区进行现场观摩。”
为何中海油在当地投产时如此低调运营,记者致电马宏明,其回复称:“投产时和政府共同组织公开投产,邀请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广东省领导宣布投产,报纸和电视台也公开发布了消息。关于出现事故疏散群众方面,如发生事故,企业地方会联动,达到疏散程度时就组织疏散。”
而在7月14日上午,近200名村民代表前往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上访,就中海油火灾事件的处理方式要求官方给个说法。相关报道称,现场中海油公司一位负责人承认,中海油管理存在混乱,与村民的联动机制不到位造成了周围村民的恐慌。
大量外包之患
广东茂名石化技术科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告诉记者,出事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机属于高温油泵,有的工作温度高于300℃,一旦泄漏,只要产生静电或碰撞都可能引起爆燃。
另据这位工程师介绍,高温油泵是炼油厂发生事故概率最大的部件之一,其耐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使用中要频繁巡查和检修,因此对操作工、检修工的责任心有较高要求,只要发现泵运行不稳定,就要进行检修。
一位参加过中海油惠州炼厂的部分设计任务的中石化人士向记者透露,“以我的经历来看,一般炼厂操作或者巡查过程中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是造成炼厂事故的主要原因。”
对此,马宏明则回应:“中海油惠州公司事故属小概率事件,与设备并无关系,不存在设备质量低、技术不成熟问题。更不存在人为因素。”
不过,据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7月,同样是这家惠州分公司也曾发生火灾,时间持续1小时左右。
曾在中海油当过检修工的刘建国告诉记者,项目外包过多也可能是导致的管理漏洞的罪魁祸首。
据刘建国透露,在中海油厂区工作的有来自不同公司和不同工种的人,虽然在一起工作,但并无归属感。 “有人在厂区偷偷抽烟,其他公司的人看见了也不会管。”
记者了解到,中海油惠州炼化厂的设备检修外包给一家名为惠州市力联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的检修企业;而负责物流运输配套的叉车司机,就是由一家叫锦辉的劳务派遣公司负责招聘和管理;综合服务、保安、清污等岗位,也均分属不同的承包公司。
记者在采访中认识了在中海油综合服务岗工作的老王。“除了工厂操作工,厂区的其他工种全部外包或者派遣。”老王告诉记者,他在公司做了4年了,仍然属于承包公司的员工。
而在管理上,中海油又明显内外有别,比如收入分配,目前老王的工资3000多元,但一名内部操作工一个月有6000多元。“我干了没到一个月就辞职了。”刘建国表示,这种经过外包、转包的岗位,员工收入差距太大,让人对工作极易产生倦怠。
有相关专家表示:“外包本来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但如果连设备检修这样的关键岗位也外包,显然风险不小。”
就这一问题,中海油工会负责人陈贵云表示,“我们通过加强文化融合建设的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可能带来的沟通隔阂。”
中海油扩张
近年来,在业内有着“海大胆”之称的中海油,步子迈得超出外界想象。
记者在惠州炼化厂对面的工地看到,2008年启动,作为中海油惠州炼化项目二期工程的大油罐已初现雏形,这同样是家千万吨级的炼化厂。建成后,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将拥有2000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成为华南地区第二大成品油供应商。
而为了更加接近市场和扩大收入来源。中海油集团也启动了一系列“登陆计划”:2009年4月,中海油组建了炼油及销售事业部,以整合炼油和成品油销售,加速中下游业务链的扩张;同年,获得成品油批发牌照后,首先进入珠三角加油站市场;2010年9月“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与山西签约清洁能源项目;接手珠海的城市燃气管网;投资150亿元的中海油南海天然气发电项目,将把登陆高栏港的天然气就地转化为电能等等。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初入产业链下游的石油巨头,中海油在诸多配套能力上“战线过长”,可能会导致管理跟进有困难。
而金银岛分析师张永凯向记者表示:“中海油在炼厂管理方面缺少经验,是因为他们掌控的炼厂实在是太少了。”
自《中国经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