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庙 千年座标(系列二)
北京的地安门外,什刹海沿岸,旧时被认为是京城风水最好的一块地方,不但依仗龙脉,还滨海临湖。所以,这里不但云集了广宅大院、朱门广堂,还建有为数众多的道观佛寺,神祠庵院,光现存的就有明代敕建的“广福观”,建筑华美的“广化寺”,有着动人传说的坤道院“铸钟娘娘庙”,大太监小德张建的雄伟大庙“宏恩观”。但这些庙宇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还要数坐落在后门桥(万宁桥)旁的“敕建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地安门外火神庙,自唐朝贞观年间始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是北京城现存的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专门用于祭祀火神的庙宇。千年的风雨,不仅没有把她的神韵冲走,反而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经历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凋零,新中国成立后六十余年的沉寂,火神庙再次向社会开放,恢复宗教仪轨,掀开了新的一页。
长期以来,火神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间风俗,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的火神诞辰庆祝活动。据史料记载,过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员前来致祭。清末及民国年间,火神庙则连年举行中元法会,由大户人家出资建造巨大的“普渡船”,在庙外甬道上焚化。前来观礼的人们将甬道挤得水泄不通,盛况空前,蔚为壮观,成为京城一景。
火神庙主体结构保存完整,为三进院落,除了供奉火神外,还供奉着王灵官、三官大帝、财神、慈航真人、真武大帝。红墙外,百里碧波,万丈红尘,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红墙内,绿剪边黛瓦殿顶鳞次栉比,如临天宫阆苑。迈入山门,晨钟暮鼓,青灯黄卷,香烟氤氲,经声悠扬,顿感俗心涤荡,五脏清凉。灵官的忿怒,火神的威严,慈航的安详……都与信士感而遂通。
皇室御用
地安门外火神庙作为皇家用于祭祀火神的道观,应始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增碧瓦重阁”,明神宗时把庙内殿顶的灰瓦改成了绿琉璃瓦,提高了其建筑的等级,增添了气势,显示了皇室对火德真君的崇奉,并且,庙内前殿的“隆恩”匾额、阁楼的“万岁景灵阁”多数为万历皇帝的御笔。祭祀火神时皇帝并不每次都亲临,而是“皆遣官致祭”。派遣道录司的官员代表皇室和国家去祭祀火神。明天启元年(1621),熹宗皇帝命太常寺官于农历六月在火神庙举行祭祀火德真君诞辰的活动,以后则为常例,“著为令”,皇家祭祀正式确立下来。
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就把祭火神正式列入了国家祀典,“本朝康熙二年(1633)列于祀典,“康熙二年定致祭司火之礼”。确定于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农历)由太常寺官员亲自前往火神庙进行祭拜行礼,史籍所载“每岁以夏季月下旬三日致祭”,亦即“岁以六月二十三日遣官致祭”,以后定为常例。
清朝祭祀之礼规定,“群祀,则皆遣官”。就是说皇帝本人不亲临,而是派太常寺的官员负责,即“遣太常卿祭”。为了表示皇帝本人对火神的尊敬,有事也要到火神庙内进行祭祀,例如,乾隆皇帝于其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连续两年的十一月到火神庙“亲诣拈香”。参加祀典的赞官、读祝官等,均是隶属于太常寺的官员。此外,还有属于礼部的和声署也是祀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慈禧太后经常带着光绪皇帝到火神庙上香,祈求皇宫平安,天下太平,皇权永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