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的战略地位
以港兴城、港城共荣”是国内外众多港口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市港口发展的宗旨和方向。港口是我市的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惠州港产业港和物流港的双重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临港工业,促进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带动其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发展。https://www.dywzx.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6/27/233641zb44x077u37zo74e.jpg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指导下,我市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全面融入珠三角经济区。几年前,我市提出在5年内要突出抓好三件大事:建设环大亚湾经济带,打造4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争当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201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在惠州调研时要求惠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跻身珠三角发展第二梯队。加快环大亚湾新区开发建设,高标准构建惠州跻身珠三角发展第二梯队的重大战略平台,大手笔打造广东更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对推动广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惠州港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是建设环大亚湾新区的龙头,是打造服务业千亿元产值产业园区的主战场,是促进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的重点领域。“以港兴城、港城共荣”是国内外众多港口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市港口发展的宗旨和方向。港口是我市的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惠州港产业港和物流港的双重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临港工业,促进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带动其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惠州港发展现状及规划惠州港的远期发展目标为:至2030年底,惠州港沿海港的吞吐能力达3亿吨,实际吞吐量达2亿吨,发展成为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沿海主要港口。我市拥有自然海岸线总长281.4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是我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其中大亚湾(含惠东县和大亚湾区)具有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湾阔水深,湾内岛屿众多,浪轻淤微,陆域形成条件好,是华南地区难得的天然良港。2013年,惠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035万吨,同比增长14.6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773万吨。在惠州拥有的281.4公里海岸线中,其中规划港口岸线72.5公里、城市生活旅游岸线96.1公里、工业岸线12.4公里和渔业养殖及渔港岸线92公里。据规划测算,惠州市沿海宜港岸线若得到充分开发,码头泊位总规模可达110个以上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4个),总吞吐能力可达3.5亿吨。惠州港的近期发展目标为:至“十二五”期末,惠州港沿海港的吞吐能力达1.2亿吨,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2000万吨;全港实际吞吐量1亿吨,由此踏入亿吨大港行列,港口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惠州港的中期发展目标为:至2020年底,惠州港沿海港的吞吐能力达1.6亿吨,实际吞吐量达1.2亿吨;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全港总吞吐量达1.5亿吨,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能力显著提升。惠州港的远期发展目标为:至2030年底,惠州港沿海港的吞吐能力达3亿吨,实际吞吐量达2亿吨发展成为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国家沿海主要港口。
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战略地位的重大现实意义
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的战略地位,符合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聚区的必然要求。
第一,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的战略地位,符合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积极参与环大亚湾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的战略地位,把港口建成大亚湾经济圈的中心,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环大亚湾新区作为惠州市向南向海发展战略的新支点,开发条件已基本成熟,加快港口建设发展,推动自身和大亚湾经济圈整体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第二,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的战略地位,是发挥港口优势,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聚区的必然要求。2011年8月,国务院批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把惠州临港产业聚集区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临港产业集聚区之一,依托惠州港,重点发展石化、港口物流、能源等临港产业,推动滨海旅游、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发展,为环大亚湾新区发挥海洋、港口物流优势创造了条件。
第三,提升港口在大亚湾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是港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避免边缘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三期等石化项目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等系列项目建设,都为港口进一步发挥地缘区位和港口等优势,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战略地位的主要制约因素
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程序复杂,行政审批效能不高;港口岸线、公用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监管;港口集疏运交通体系发展滞后。以上诸多因素制约港口发展。
第一,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程序复杂,行政审批效能不高。因港口建设项目涉及用海、用地、规划等手续,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复杂,行政审批效能不高,耗时较长,一般通过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多个阶段,总的时间在5年左右,而行政审批耗时3年左右,而真正建设期一般也就2年左右,行政审批制约港口建设发展而日趋凸显。
第二,港口岸线、公用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监管。港口岸线是不可再生资源,惠州市理应充分管控和利用。航道、锚地、防波堤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缺乏统一的管理,既影响惠州港的形象,又影响惠州港的安全。目前惠州港出海航道都是企业自建,公用航道变为了私用航道,船舶进出航道由企业控制,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理,航道拥挤和争先抢行等问题越来越凸显。
第三,港口集疏运交通体系发展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市港口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骨架得到很大发展,但各个港区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了我市港口的进一步发展。荃湾港区的疏港路、进港路需要升级改造,疏港的惠大高速公路仍在建设,尚未通车;惠大铁路进港线虽已进入荃湾港区,由于设计和建设不同步,码头没有实现与铁路的“无缝衔接”,仍需转运影响效率。荃湾港区纯洲作业区的进港铁路和进港公路需要配套建设。碧甲港区的疏港公路不仅路窄,而且路面破旧不堪,行车艰难,无法满足疏港要求。惠东县港口镇大澳塘作业区由于没有像样的疏港公路,难以发展壮大。
充分发挥港口对临港工业、进出口贸易的服务功能
发展海铁联运,培育市场,争取使海铁联运真正成为惠州港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散杂货泊位,提升惠州港货物吞吐量。
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的战略地位,其实质在于提升港口物流发展在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中对经济、文化等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港口对临港工业、进出口贸易的服务功能。由此,就有必要对港口建设发展战略进行设计。
第一,充分发挥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港口建设项目涉及用海、用地、环保、安全、消防、规划等业务内容,参与部门多,各部门应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提高认识,形成加快港口发展的共识。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港口建设发展推进会,分析港口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拟解决问题思路,共同为港口建设服务。
第二,强化认识,加强论证和规划。全市各涉港部门要主动适应环大亚湾新区建设发展大势,切实提高对提升港口在环大亚湾新区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要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拟定的目标定位,根据市政府“双港”战略部署,按照“完善布局、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实现跨越”的总要求,抓紧编制港口发展相关专项规划或论证,尽快使港口发展成为服务环大亚湾新区建设的标兵。
第三,发挥独特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利用京九铁路最南端的出海口,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积极培育市场,争取使海铁联运真正成为惠州港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近远洋航线,开展集装箱业务,提升公用码头特别是集装箱泊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散杂货泊位,提升惠州港货物吞吐量。
第四,构建功能齐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以港口为重要节点,构筑海、铁、高速等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动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完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除港口建设外,还要尽快开通惠州港进疏港路、惠大高速,适时启动惠大铁路复线工程、荃湾港区纯洲作业区的进港铁路配套工程、碧甲港区的疏港公路拓宽工程、惠东县港口镇大澳塘作业区疏港公路等。
此外,还要加快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建立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加强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管理,打造平安港口。(作者单位:惠州市港务管理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