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主动对接深圳东进,打造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
2015年,南开大学80后博士王燕和她的团队进驻大亚湾,这家从深圳引进的博磊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向国际优秀的绿色储能和动力系统进军,目前已达到年产60万只电芯,10万套储能模组及动力系统的规模。在惠州,在大亚湾,这绝非个例:截至目前,仅大亚湾开发区的西部综合产业园就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专家2人,进站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人,省“特支计划”2人,博士36人,引进创新创业科研团队22个。
与此同时,按照市委全面对标深圳和“海绵行动”计划部署,作为惠州全面对接深圳的“桥头堡”,在大亚湾,一个涵盖更广、层次更高、产业更集聚的创新产业平台正在搭建。日前,该区提出建设“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构想,以此为平台主动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成为大亚湾继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后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
随着科研、生活和营商环境的全面升级,开放型创新体系的日益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为骨干半小时交通圈的逐步成型,大亚湾正向着融入以深圳为依托的世界级创新产业带进发,“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正为大亚湾主动对标深圳创新发展大潮提供了广阔平台。
引资升级
从投资对接会到筑巢引凤
通过规划引导和政府政策发展新兴产业,是惠州大亚湾开发区在借鉴邻近地区发展经验,积极迎接深圳东进战略的背景下,对自身发展路径的又一次主动选择。在对标深圳中,持续创新的基因、勇闯“血路”的担当逐渐融入大亚湾发展,“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成为大亚湾正在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又一重要举措。
大亚湾区工贸局局长邱国强表示,该区主要通过全面对接深圳,充分利用深圳创新环境、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及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的优势,在西部综合产业园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空间,提出了打造“惠州大亚湾区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聚集区”的战略构想,将以此为发展载体,积极发展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
根据规划,“‘1+N’创新产业集聚区”位于大亚湾西区,是大亚湾区直接与深圳接壤的区域,也是大亚湾区对接深圳东进的桥头堡,总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1”指新兴产业园区,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已入驻东风本田、日上光电等知名企业。“N”包括6个集聚区,其中:科技创新园区,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研发、孵化、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应用等产业,已入驻中大惠州研究院、艾利荣化工科技、清水湾生物材料、麒麟新科锂电科技等知名企业;新型创意园区,总面积约145.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新媒体等;电子信息及物联网产业集聚区,总面积约402.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移动互联网终端、软件和集成电路、物联网等,已入驻比亚迪、嘉瑞、中航三鑫、中海科技、浩宁达等知名企业;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生物医药、生命信息、医疗器械、养生保健等,已入驻信立泰药业公司;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总面积约192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智能仪器装备、智能制造等,已入驻东风易进、住成电装、科达利等知名企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园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穿戴等,入驻的欧蒂姆智能穿戴科技企业加速器已建成投入使用。
这一“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提出,经历了一年左右的酝酿。
大亚湾区招商局局长李少芸告诉记者,2015年底,大亚湾(深圳)投资促进中心在深圳正式挂牌成立,以该中心为平台,大亚湾区与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携手,锁定深圳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目标产业,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实施常态化驻点招商、专业招商、专职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2016年来,通过该中心引荐,大亚湾区上门拜会深圳企业和协会共52家。
2016年2月23日,大亚湾区在深圳五洲宾馆顺利举办了“惠州大亚湾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投资对接会”。3月22日,大亚湾区又在香港举行惠州石化及配套服务产业合作恳谈会。6个月后的9月29日,环大亚湾新区联合大亚湾区、惠阳区及惠东县在深圳五洲宾馆举办“携手东进·创富新区”投资说明会。
李少芸介绍,今年以来,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已引进项目4宗,总投资约20.5亿元;意向投资该区项目22宗,总投资约111.7亿元,其中重点跟进的项目7宗,总投资约24.2亿元。
引智升级
从解决难题到“人才绿卡”
对标深圳,意味着汇聚全球智力资源“为我所用”的胆略,更意味着为全球范围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空间的智慧和气魄。
大亚湾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一次性给予20万元工作经费和每月享受3000元人才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免租金入住人才公寓,对租房居住的其他高层次人才给予每月1000元租房补贴,对在该区工作并已办理落户手续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的住房补贴。定期组织创新科研团队评审,对经评审认定的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创新科研团队最高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优先支持区内创新团队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团队评选,对获得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团队,按获得市级资助金额50%给予一次性配套扶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可参评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等评选活动,当选者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
“这里的人很积极乐观,都很勤奋,在大亚湾创业很有激情,如果想成就事业的话到这里更合适。”来自新西兰的费安杰如此总结他选择中国,选择大亚湾的理由。
费安杰担任研发副总裁的惠州莱佛士制药,由80后海归博士叶伟平夫妇创立,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的原料药研发生产。费安杰入职莱佛士后,很快参与到抗癌药物达拉菲尼的研究中。经过4个多月的自主研发,将每批次产量从10克提升到50千克,成本却下降了一半以上,纯度从85%提升到99.9%。
费安杰对大亚湾的一见倾心以至于愿意长期居留,离不开大亚湾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持续努力。
为了实现广纳天下英才的目的,大亚湾创新引才机制,完善产业引才、柔性引才等多种引才方式,实施高端人才“菜单式”引进,并积极解决人才的居住问题、小孩入学问题等,让人才创新创业没有后顾之忧。不久前,费安杰成功入选“天鹅惠聚工程”第二批领军人才。大亚湾区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该区正在修订完善相关人才政策体系,将重点扶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客人才等将在大亚湾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逐渐完善的产业链则是吸引人才的集聚的第二个关键词。
到大亚湾之前,费安杰曾在世界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位于新加坡的基地工作7年,谈到两者的不同,他说:“就产业链的发展来说,大亚湾这里更有优势。物料运输更便捷,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销售都面临更广阔的市场。”
“‘1+N’创新产业集聚区”周边产业的发展正成为大亚湾吸引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的一大磁场。
2015年,“'1+N'创新产业集聚区”所在的大亚湾西区有规模以上企业79家,其中汽车企业8家、电子信息企业45家、其他企业2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27.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3%,其中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快速增长,成为西区两大主导产业。
被大亚湾不断拓展、升级的产业集聚所吸引的,还有金百泽。在费安杰努力提升抗癌药物的生产效率时,金百泽科技董事长武守坤站在公司的云创学院讲堂对着前来考察的来访者侃侃而谈。
近年来,随着金百泽惠州产学研基地的投入运营,其实现了由电子电路硬件制造向创新服务转型。如今,金百泽成立了云创工场DYWorks,力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融合产品设计、硬件孵化和产品加速服务,目前已吸引5家企业和6个项目,不仅吸引了本地不少创业企业入驻,更多的深圳创业青年如今也带着技术和项目赶到大亚湾。
为了更好地服务好这些创业人才和创新力量,大亚湾正在努力拓展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功能,推动开发人才综合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移动APP应用,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丰富“人才绿卡”服务项目,多渠道、有重点、分层次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创新升级
依托大项目延伸新兴产业链
一个后发城市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对标发达地区?惠州大亚湾区正在努力探索。
从石化大项目落地到培育石化和电子两大产业,再到构建“‘1+N’创新产业集聚区”,主动迎接深圳东进,惠州大亚湾区正在走出一条从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到大产业孕育大平台的发展道路。
10月25日,在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高校、院所与企业成果对接交流会上,中山大学教授纪红兵向与会者介绍了位于大亚湾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在绿色化学工艺、功能性精细化学品和电子化学品等八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纪红兵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但正如纪红兵所说,“我当时之所以选择大亚湾,是大亚湾对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打动了我”。2016年5月19日,科技部公布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化工专家纪红兵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成为大亚湾区乃至惠州市唯一入选该年度创新人才推动计划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于去年荣获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也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
在大项目吸引创新力量聚集之后,只有将创新技术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为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大亚湾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制订完善了“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其中《大亚湾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创新创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目标、路径和措施,同时出台了高等级研发平台建设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工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工程、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等“七大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大亚湾区关于促进创客发展扶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
同时,大亚湾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对企业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最高奖励500万元;对区内企业将服务性外包给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一企业累计最高奖励500万元。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创新已经成为大亚湾企业的“标配”,更多的产业也有了更新的“玩法”——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新的生产技术,或更广阔的产业潜力。
2015年,大亚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66.7%,增幅高于全市27.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大亚湾科创园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中大惠州研究院获省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认定。
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方面,将推动大亚湾区科创园取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支持新材料、物联网等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探索建立“校地共建”“企业联合共建”多元化孵化器建设模式,建立融合创业指导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的孵化服务机制。力争2016年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区孵化器面积达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达100家、累计毕业企业数20家。
王燕带领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的开发与产业化团队,目前研发生产设备年产60万只电芯,10万套储能模组及动力系统,为惠州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发挥了促进作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孙敬玺博士团队研制成功的激光器、探测器自动耦合机,已实际应用于光器件产业化,如今正研究将机器人应用于光器件的制造,为全国带宽的升级提供支撑。
近守旧者多愚顽,近创新者多俊杰。大亚湾之于深圳,除了地理上的毗邻之外,在发展格局、产业层次和创新能量上也逐渐靠拢。据统计,2013年来,深圳企业在大亚湾区投资的工业及商贸流通项目有53宗,涉及投资额100.82亿元。
■相关
主动对接深圳高起点规划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对接发展、融合发展、同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亚湾区充分利用紧邻深圳的地缘优势,在城市空间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对标深圳。目前已建成有三条道路与深圳对接,包括:石化大道西(接深圳锦绣东路)、龙海二路西(接深圳丹梓东路)、西南大道(接深圳兰竹东路)。同时,积极推进与深圳16号线、19号线等轨道交通,深圳外环高速、南坪快线等高快速路,以及城市干道和辅道支道的互联互通。
大亚湾区住建局副局长张陆讯表示,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也是增强迎接深圳产业、聚集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为此,大亚湾区在社会治安、民生保障、联合执法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主动加强与深圳对接,实现共建共享,“可以这么说,未来在大亚湾无论是投资创业,还是生活居住,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几乎与深圳无异,大亚湾的土地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