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七县区人均GDP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各县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惠州步入统筹协调发展新起点。量身定做县区“发展名片”,寻找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随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惠州的经济版图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空间布局更趋协调,发展路径更加科学。更为可喜的是,区域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惠城:建设“三宜”城乡首善之区
惠阳: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
惠东:争创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
博罗:争当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县
龙门:争当“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县
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
仲恺:建设“三个转型”示范区
理念思路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如何找准各县区特色优势,度身定制发展定位、目标、任务?
惠州人深知,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更是发展升级的支撑。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柏鉴认为,要增强人们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统筹城乡发展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各县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惠州步入统筹协调发展新起点。
而在此前的2012年,惠州城镇化质量排名全国第83位,城镇化率仅为63.9%。从市内情况看,惠州地域广阔,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差异大,县域、镇域经济比较薄弱。博罗、惠东、龙门三个县土地面积占全市七成,但经济总量仅占三成。三个县的城镇化率只有49.1%。7个县区中,还有4个县区的人均GDP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5个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几年来的变化,源自一系列富有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
县区赶超计划全面铺开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
我市地域广阔,存在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
从辩证视角看,区域发展水平的落差,往往可以增大发展的回旋空间,形成梯度推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
尤其是县区发展空间大、土地开发强度低,资源丰富,各县区产业特色鲜明,储备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
经过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深入讨论、一次次深入调研,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1+1+6”系列文件,《惠州市县区赶超计划实施方案》随之全面铺开。
《方案》锁定了县区赶超的目标:力争到2017年各县区人均GDP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大亚湾区和仲恺高新区人均GDP达到珠三角先进水平。
坚定了发展信念,明确了发展目标,接下来是确定各县区的发展定位。
市领导第一时间带队到各县区召开现场会,通过调研明确了各县区的发展目标,为各县区量身定做专属“发展名片”:惠城区建设“三宜”城乡首善之区;惠阳区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惠东县争创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博罗县争当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县;龙门县争当“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县;大亚湾区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仲恺高新区建设“三个转型”示范区。
围绕定位,落实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加强运行监测。我市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各县区特色产业集群。
我们欣喜地看到,实施“县区赶超计划”以来,各县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区域协调统筹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15年,全市7个县区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做法成效
县区选准发力点重点突破
协调发展,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需要总揽全局的智慧。
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要面对的突出现实问题。打破资源隔阂,推进资源要素共建共享,成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突破口。
张柏鉴建议,惠州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生态和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带动大农业、大旅游和大物流发展。我市围绕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平台构建计划”、“县区赶超计划”,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城市建设扩容提质。
各县区围绕定位,选准发力点,强力推进。惠城区突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惠阳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特色农业、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惠东县打造女鞋生产基地,打造珠三角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博罗县打造发展新平台,发展重点产业,培育重点企业;龙门县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大亚湾区做强做大石化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仲恺高新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推动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
捏紧五指攥成拳,县区联动促跨越。在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征途上,我市7个县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县域经济发展“大戏”。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7个县区人均GDP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由35.2%提高到39%。博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地位更加稳固,博罗、惠东进入全省县域综合竞争力前三甲,龙门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年居全省十强。
编织一张基本公共服务网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几年,我市以 “向我开炮”、“革自己命”的精神和勇气,推进一系列改革。其中,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我市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基本编织起一张“惠及全民、底线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我市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要素资源流转共享。在全省率先实施教师“县管校用”的“巡教”制度、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在城乡间定期交流的“巡医”制度,在资源不均衡问题最为突出的教育、医疗等领域逐步实现城乡资源统筹发展。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市逐渐跨越户籍和地域界限,面向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仲恺高新区打工的湖南籍工人邓女士惊喜地发现,在英华学校读书的女儿,每学年收到了300元学费补贴,这是仲恺在全省首发的“电子公共教育券”,惠及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改革过程中,我市不断创新机制。比如,为解决县区财力不均衡、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全国首创“市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统筹资金”,建立横向转移支付机制,托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性项目。同时,对各县区实施横向转移支付,客观上实现富裕县区帮扶经济落后县区。
我们欣喜地看到,两轮扶贫“双到”任务圆满完成。我市累计投入11亿元,131个省重点帮扶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平均10万元以上,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105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74宗省级贫困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28.8万农村群众饮水问题。
打开幸福惠州的画卷,各县区正以全新的姿态述说着幸福之城的故事。它们是幸福惠州的风貌,也是幸福惠州的承载者,在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验启示
“因地制宜”是“协调”二字应有之义
可以说,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成效最多的五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之策;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不仅是紧迫的经济任务,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这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更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自觉行动。
我们深刻认识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搞“全面开花”,不是要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那样显然不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我们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协调”二字的应有之义。这就是说,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要与当地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相适应,既要有开发,又要有保护,实现“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口”相协调。
正是基于此,我们量身定做各县区“发展名片”,寻找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事实也证明,这五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产业集聚、绿色集约的原则,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拓展惠州未来增长的重大回旋空间,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广东省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公布了全省58个县域单元综合发展力测评结果,博罗排第二、惠东排第三(前15名为:四会、博罗、惠东、高要、普宁、鹤山、台山、开平、新兴、高州、龙门、信宜、海丰、廉江、化州),说明我市县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来源:惠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