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 发表于 2016-11-17 09:16:14

惠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6+N”系列创新政策持续释放红利

    在大亚湾西区科技企业加速器五楼一处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惠州皓赛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人操作着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正在制造光通讯元器件,不仅效率高,而且生产成本仅为同行的三分之二。

    皓赛科技只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狠抓创新驱动发展“1+6+N”政策落地,大力推进“一基地、双平台、五大抓手”的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开放型、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驶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上半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6%、42%,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理念思路
    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永葆创新活力是惠州最重要的城市“底色”,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快速发展正是惠州最闪亮的“名片”。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年,我市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形成“1+6+N”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文件,突出抓好创新驱动,释放创新政策红利。

    今年3月18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突出强化 “第一动力”,着力打造“创新惠州”。让创新贯穿党委政府一切工作,让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做法成效
    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5个90%在企业”

    今年47岁的宣炯华能走上“再创业”的重生之路,得益于仲恺高新区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基地的租金每月每平方米只需3元,外面同类场所至少要35元。”宣炯华把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科研,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预计明年公司能实现3亿元的销售额。”描绘起公司的发展蓝图,宣炯华充满信心。

    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加速体系,其中仲恺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惠南科技创业中心、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大亚湾区科技创新园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别是惠州创新采用“本地注册、异地孵化”模式,在北京中关村和美国波士顿、德国科隆等地建立异地孵化器,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科技创新资源。

    相比传统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更加灵活,能破解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难题。

    位于大亚湾科技创新园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该院已实现科研成果15项、专利70件,已搭建12个技术研发平台、1个产业化基地,完成孵化企业5家,牵头组建了广东省石化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惠州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仲恺高新区有一家叫“硕贝德”的企业,拥有包括10项发明专利在内的80项专利,是全国最大的无线通信智能终端天线企业,其天线产销量稳居亚洲第一,是真正的行业“隐形冠军”。

    记者了解到,目前仲恺高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55家。仲恺高新区设立了“恺创”“恺萌”“恺炬”等政府主导的风投基金。

    目前,惠州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呈现出90%以上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成果、专利申请“5个90%在企业”的良好局面。

    孵化培育
    今年高新企业力争超450家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惊艳”四周: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255家,去年新增72家,增速居全省第二。据了解,今年我市已分三批组织288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第一、二批189家中有182家通过省评审,并组织310家企业申请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今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450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总量超420家。

    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孵化面积达5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8家,毕业企业234家;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2家,累计引进374个孵化团队和项目。通过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把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集聚起来,把科技企业的“苗子”孵化培育成真正的科技型企业。

    今年我市新获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累计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达7家,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TCL集团工业研究院、惠州市德赛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级以上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81个。

    创新要素
    实施 500多个产学研项目

    前不久,科技部公布去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化工专家纪红兵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成为我市唯一入选该年度创新人才推动计划的人才。

    “当初我带领团队来到大亚湾,是大亚湾对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打动了我。”纪红兵这样的“大腕级”高新技术人才,为我市创新创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例如,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弭永利教授和孙敬玺博士,带着他们的技术和团队来到大亚湾进行研发孵化及产业化,孙敬玺博士的皓赛公司预计今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前不久,“长江学者”、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分子生物工程系主任陈国华教授也携创业团队与创新项目——— 高性能锰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

    近年来,我市与高校的政产学研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各领域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积蓄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势能。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的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我市积极创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市有230多家企业与近10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施了500多个产学研项目,合作领域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化工材料、LED、机械制造、医药、建筑材料、汽车电子、现代农业等产业。

    人才驱动
    引进科技创新团队18个领军人才69名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源泉。我市通过一系列人才引育和激励措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和成果落户。

    截至目前,我市共引进博士586人、硕士9382人,引进科技创新团队18个、领军人才69名,团队核心成员和领军人才中有2名国外院士、2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约2.25万人,占全市科技人员总量的81%。

    此外,TCL集团新型显示(裸眼3D)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德赛集团引进的纳微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大大提升了我市“塔尖”人才数量。

    创新驱动说到底还是人才驱动。记者了解到,我市力争到2020年共引进10名以上院士进站工作、引进培养20名以上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引进50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引进20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创新成果
    专利申请量增幅连续6年领跑珠三角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TCL集团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云计算部技术总监冯万良在显示产业领域拼搏了26年,先后承担过多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省、市科研项目,其动态背光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该系列专利除在国内电视行业使用外,还授权给日本公司。

    中海油惠州炼化公司“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的技术创新及工业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等奖空缺),“一种高含酸原油的抗腐蚀加工方法”获去年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成为中海油系统首个荣获国家级专利奖的项目。

    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德赛西威的整体研发队伍已发展到近9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30%,获得国家专利近400项。该公司研发的基于GPS语音导航技术的车载音频处理装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成为汽车电子行业当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近年来,我市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大中型和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涌现加速了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5097件,增长1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688件,增长39.7%。截至去年12月,全市有效发明25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考核任务;1项专利获得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专利获得广东专利优秀奖。我市连续5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专利申请量增幅连续6年领跑珠三角。

    一个个数字彰显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以科技项目实施为抓手,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经验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惠州的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跨越陷阱的原动力。

    如何把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经济发展的“广阔田野”,促进经济驶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围绕这一思路,我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比如,出台“1+6+N”系列文件,大力推进平台构建、能力跃升、企业培育、动力激发、成果燎原、环境优化等“六大行动”,核心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绘制了路线图。

    一系列相互依存、链条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让硅谷成为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繁衍”出大量高科技公司等创新“物种”,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拥有改革创新基因的惠州深谙此道,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发展战略后,着重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方面下功夫,初步形成开放型、多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积蓄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势能。

    今天的惠州,在创新生态链上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同时,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我市还通过加快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创新产业体系、企业研发体系、创新平台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孵化育成体系、人才培育体系、科技金融体系和创新文化体系“八大体系”,建立健全集科研生态、产业生态、人才生态、金融生态、资源配置生态等多要素联动、多层面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打造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节点,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惠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6+N”系列创新政策持续释放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