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去年空气质量居全国第三珠三角首位,守住环保红线保住生态底色成就“惠州蓝”
很多玩微信、微博的小伙伴都有被“惠州蓝”刷屏的经历。而成就“惠州蓝”的好空气,也在不断拉高惠州小伙伴们的幸福指数。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6年空气质量状况,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我市排名空气质量较好前十位城市的第三位;省环保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市空气质量排名珠三角第一。如何处理好“绿色”与“发展”的关系,是很多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课题。惠州守住环保红线,保住生态底色,“惠州蓝”成为惠州的活名片,掀起一次又一次刷屏热潮。
哪些因素成就了“惠州蓝”?除了客观因素外,惠州环保人做了哪些努力?接下来将如何发力?昨日,记者就市民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采访。
去年全市淘汰黄标车3311辆
记者获悉,这次发布的74个城市定位为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城市”。
那么,什么是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呢?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国家环保部于2012年2月29日发布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替代1996年的旧标准,并规定第一批实施城市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74个城市,自2013年1月起对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按月进行排名。新标准较老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臭氧(O3)及一氧化碳(CO)三项监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更加严格。
“‘惠州蓝’有先天的优势,后天的努力在保住‘惠州蓝’中也不可小觑。”市环保局负责人如是说。
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惠州蓝”?
记者了解到:大力开展“八大专项行动”,狠抓工地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露天焚烧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工业废气治理,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监测监控体系……这些都是成就“惠州蓝”的“秘密武器”。
“黄标车”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主力军”。我市不断加大黄标车限行力度,通过加大路查抽检执法力度,联合深圳市、东莞市环保部门开展了两次深莞惠机动车排气污染联合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去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9174辆,其中“黄标车”3311辆,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低碳生态历来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近年来,惠州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实施集中供热,全面实施火电厂、水泥厂、工业锅炉等工业污染源烟粉尘治理、高效脱硫除尘、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改造。国华电厂2台燃煤机组及平海电厂1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全市8条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保持稳定正常运行。划定935.97平方公里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成禁燃区内的高污染燃料锅炉实施关停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
经济增长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推进工程减排只是惠州好空气背后一道绿色“过滤器”。
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抓工地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实施新标准以来,我市PM10、PM2.5等重点污染物指标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空气质量排名稳定保持在全国74个城市中前十、珠三角前列。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风力发电、水利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产生的洁净电力被输送到千家万户;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
面对区域发展你争我赶的发展态势,市委、市政府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绿色生态发展“定力”: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
基于此,一道道“紧箍咒”应运而生:严格环保准入,制定实施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把绿色发展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
“真金白银”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农业服务等7类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
传统产业在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优势传统产业在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让老的变新,让新的变壮,成为惠州发展面临的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摆在传统产业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摒弃没有质量的增长、没有效益的速度,加快向“高起点、高效率、高附加值”和“低排放、低能耗、低占用”转型。
我市拿出“真金白银”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市财政近几年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工业技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关闭、淘汰冶金、电镀、化工、水泥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
来源:惠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