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清泉古寺众生祈福,绿山脚下云烟袅袅(多图)
本帖最后由 小月月 于 2017-2-14 18:04 编辑大亚湾清泉古寺是国家3A级级旅游景点,也是霞涌小镇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古寺是本地知名的佛教圣地,平日里游客络绎不绝,喜庆佳节更是香火不断。
每到元宵节本地人就会从各地赶来古寺,跪拜在观世音娘娘神像前上香祈福,保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这一个上百年的传统美德延续至今。
元宵佳节清泉古寺道路上人来人往,古寺小道、神祗前、绿林荫下都可以看见三两个信徒手捧燃香,烟雾袅袅的从你身边走过去。
平日清幽宁静的古寺如今车水马龙,多了一些人世间的嘈杂,走在雄伟的大殿面前可以清楚的听见远方传来孩子苦恼的声音,又或是游客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佛教圣地一如讲究宁静、出世的状态,坐禅、打木鱼、诵经文,都无不体现这一点。如今庄严的佛教圣地变为饭后的散步广场,不知道观音佛祖们喜不喜欢这样的浮生喧嚣。
幸好佛陀大慈大悲,这一点见怪不怪的人间热情还是可以原谅的。晓夜月来到的第一座佛教建筑——天王殿。(正是上文的第一张相片)
清泉古寺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等建筑景观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其余景点向两旁展开,又有鼓楼、钟楼等建筑,黄色的琉璃瓦顶以及建筑风格颇有北京故宫的建筑格局的气势。
一位善女正在跪拜送子观音,保佑她可以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儿!
在古寺最有趣的就是随处可见的超大的燃香,与手上细小的像一支牙签的燃香比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你不妨敲一下钟、击一下鼓,寓意着一响平安到、二响健康来、三响财富多。
佛教文化与中华儒学经过了上千年的磨合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你一定想不到我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大多数是从印度流传过来的吧?
这还得先从佛教什么时候来到中国说起。
佛教文化在东汉永平10年(公元67年)从天竺(印度)来到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400多年)的融合。佛教中国化,儒学宗教化,华夏文化成为儒佛二元文化,佛教在印度渐渐消失之后,中国成为佛教大本营。
唐朝和尚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历时十六年带回657部佛经回到唐朝,花毕一生的光阴和他的助手在朝廷的资助下将这些佛经译成中文。今天我们一些日常生活中用词语也是梵文(印度文)翻译过来的。
比如“刹那”。表示极短的时间;瞬间。原为佛教名词,梵文Ksana的音译;意为最短暂的时间;一弹指倾有60刹那,一念中有90刹那,一刹那又有900生灭。还有“涅槃”、“忏悔”、“睡眠”、“善男”、“信女”、“夜叉”、“散乱”等等都是梵文与中化文化的交融之结晶。
值得一提在佛教中国化的融合过程中也处处显现。比如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应为男性,中国古时候的老百姓不分佛、道、儒,见庙宇就烧香跪拜,久而久之观世音菩萨便被中国古人想象成一位大慈大悲的女神,称之为观音娘娘,在其面前“求签”便是佛儒二元化的显现。“求签”、“书符念咒”应为中国道教所创。
大亚湾清泉古寺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不是佛教徒,可是我敬仰佛教的宏伟和教徒的虔诚,著名的作家梁文道先生也是佛教徒哦。
清泉濯濯而下,生生不息。
一位大叔正在架起相机,由上向下摄取。他不知道在他摄取别人的同时,我也在摄取他的模样,此之谓佛陀所说的“天外有天”。同时我是不是也被另外一个“天”摄取呢?
几天之后我们都陆陆续续回到工作岗位,从清泉古寺出来有种即将要“入世”的感觉,愿在新的一年里祝福各位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不管平日有无烧香拜佛,只要心中,我们都会被保佑的!
下图的背着书包的女孩我在“求签”处遇见过她。不知道她有没有抽到上上签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