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 发表于 2017-3-20 09:20:28

实体经济加速迈向绿色新兴高端和智能化 全市新登记企业去年猛增55.6%

本帖最后由 湾仔 于 2017-3-20 09:23 编辑

华阳通用电子公司汽车电子装备产品生产车间
春天气息浓,惠州红棉花怒放。在仲恺高新区,一台台电视机陆续下线,正待发往全球。去年,全市LCD电视产量1946.4万台,占全省产量的25.5%;在大亚湾石化区,国家“十二五”期间规划的重点石化项目——— 中海油惠炼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将于今年建成投产。

产业聚集、政策叠加、改革创新,齐齐发力发展实体经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核心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率先跨越,狠抓项目落地建设,振兴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实体经济是一方经济发展的 “家底”。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新登记企业增长55.6%。2015年、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0%、8.2%,高于全省1.0、1.5个百分点;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0%、8.7%,增幅高于全省2.8、2.0个百分点,均居珠三角第1位。实体经济在稳增长中发挥了主导支撑作用。

当人力、土地成本优势趋弱,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让“家底”更厚实?惠州一手抓换挡与转型,一手抓创新与技改,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向绿色化、新兴化、高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产业集聚

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聚焦实体经济。

我市“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按照“因地制宜、集群发展、产业配套”的原则,编制实施《惠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惠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惠州市产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惠州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在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的征途中,着眼完善产业体系,我市不断“强链”“补链”“建链”,产业发展正处热“链”———

“强链”,作为我市传统支柱产业,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补链”,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构建支柱多元、结构优化的“2+2+N”现代产业体系;“建链”,培育壮大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改造提升服装制鞋、水泥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LED、生物医药等新的优势产业。

去年,全市LCD电视产量1946.4万台,占全省产量的25.5%;全市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63家,实现总产值945.6亿元。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综合实力评估,大亚湾石化区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化工园区第2位。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汽车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78.75亿元、222.84亿元和118.19亿元,分别增长7.6%、4.4%和20.5%,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9%。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25.5亿元,增长33.6%,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24.9个百分点。

记者留意到,日前正式发布的《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频频点题惠州,尤其是在高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方面,惠州被寄予厚望。

惠州人深知,振兴实体经济,并不是简单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规模扩张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着力推动大企业、大项目转型升级。去年,全市完成国有“僵尸企业”出清238户,其中,出清关停企业234户、特困企业4户,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提供了重要支撑。

记者梳理统计数据发现,从我市工业增加值来看,由2011年的1013.5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1762.2亿元。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1.4亿元,增长7.1%。细究这份成绩单会发现,逆势增长背后含金量十足:我市工业经济总量频上新台阶的同时,经济质效也有了新提升。

深化改革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惠州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带来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惠州以“向我开炮”“革自己命”的勇气和决心,以问题倒逼改革的气魄与精准设计,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给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带来更强的信心和踏实感。

我们梳理改革创新账单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市先后啃下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投资项目审批实现“一窗式”办理,审批时限提速80%。

经过前期多次修改和论证后,我市推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职能部门服务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等“三张清单”。

尤其在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我市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中介超市、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系列改革迸发无穷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干劲越来越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新登记企业增长55.6%,市场主体期末实有数达41.86万户;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376.9亿元,增长16.9%,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67.5%;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89.4亿元,增长10.6%。

创新驱动

700多家企业2年技改投资772亿

外添活力、内增动力。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大亚湾和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环大亚湾新区和潼湖生态智慧区两大战略平台,打造引领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的 “蓝色引擎”和“绿色引擎”。

在仲恺高新区恺众智汇园帆声图像车间,1台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能取代60名工人检测工作量;人工检测液晶面板需4分钟,而光学检测设备仅需4秒。

环大亚湾新区以全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收入,聚集高端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组数据显示出我市持续创新的能力正不断增强———

从201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2年共引导70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投资达到772亿元。

去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8.5%和4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3%。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我们深知,创新是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抓手”。对于惠州而言,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创新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暖企惠企

全市去年为企业减负103.7亿

位列我国本土汽车电子行业前三甲的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车载电子产品热销海内外,公司年产值超过23亿元,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就达到1.6亿元,其中单是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超过3000万元。
   
企业负责人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利好政策出台,不断为企业减负。利用省下的成本反哺创新投入,使得类似华阳通用、德赛西威这样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制造效率上提高了30%。

这只是我市减负惠企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我市不断推出“暖企惠企”举措,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服务,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隐性成本。

2016年6月13日晚,央视二套财经频道《财经评论》栏目报道了惠州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做法,认为惠州先进经验为全国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活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比如,我市在贯彻落实中央、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全额免征3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省、市、县(区)级收入。

2016年,我市为企业减负又放大招,此前出台的《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年)》及“五个行动计划”,其中“降成本行动计划”提出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入手,打出“三降一补”的“组合拳”,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为企业减负合计约103.7亿元,超额完成全年减负89.4亿元的目标任务。

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市专门设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运作以来,284家企业获得17.88亿元贷款支持。2016年,186家企业因获得基金贷款而减少贷款成本1162.9万元。也是在去年,全市首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粤财普惠金融(惠州)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营,这是我市继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后,出台的又一个实实在在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举措。

一项项为企业减负打气的新政,一条条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增添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动力。尤其是随着 “企业成长计划”的大力实施,“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8家,其中:大型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亿元以上)106家,占比约5.5%;中型企业446家,占比约23.4%;小微型企业1356家,占比约71.1%。


来源:惠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体经济加速迈向绿色新兴高端和智能化 全市新登记企业去年猛增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