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仔 发表于 2017-4-18 08:51:27

跻身两个“世界级群”,惠州如何当好区域枢纽

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东部,两条交通大动脉——南北走向的赣深高铁、东西走向的广汕高铁正紧锣密鼓推进。前者去年已经动工,后者今年将要启建。位于珠三角连接粤东粤北交通要道上的惠州,恰是这两条“国字号”高铁交会的枢纽站点。

大约3年后,从惠州坐高铁到香港、广州、深圳、东莞和河源、汕尾等周边6座城市,都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呼之欲出,“双城记”将向“同城化”蝶变。处于两个“世界级群”(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里,“两港三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加速惠州融入“湾区时代”。


去年11月,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将打造“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眼下,惠州力推“海绵行动”,以交通先行,希望像海绵一样发挥吸纳和挤出双重功能,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外溢的同时辐射带动河源、汕尾。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融合发展,交通一体化是前提和基础。在深圳东进背景下,惠州具有地理区位优势,要扮演好“二传手”和“枢纽”的角色。


“现在珠三角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当‘枢纽’。”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建议,惠州应按照自己的实际,琢磨一个角色。“要想清楚惠州有什么优势,要弄清楚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做什么大文章,在这个文章里面,自己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先抢占这个高地。”





A 高铁+城际串起世界级城市群


两个“第二大站”支撑“高铁大市”


近日,广汕高铁7个车站规划站台规模和建筑面积首次曝光,引发广泛关注。惠城南站将成为广州增城新塘站之后,广汕高铁沿线第二大站。同时,惠州北站也将是继深圳北站之后,赣深高铁沿线14个站中的第二大站。


不久的将来,拥有“3线9站”高铁布局的惠州,将坐拥两个“第二大站”。除了具有“高铁站点全省最多”的数量优势外,惠州还将在车站规模上抢占先机,支撑成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高铁版图上的“高铁大市”。





作为京九高铁的南段,赣深高铁预计2020年建成后,将与广深港高铁在深圳北站衔接。届时,从惠州坐高铁不仅到东莞、深圳更加方便,到香港也只要半小时左右。


借力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一个缩影。高铁、城际等大容量快捷交通,将把惠州与广州、深圳、东莞、香港、佛山等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成员串连起来。不仅如此,在推进“海绵行动”过程中,惠州还将打通与深莞河汕之间的34条快速通道,未来将有8条轨道全面对接深圳。


记者从惠州市发改局了解到,2017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230项,年度投资计划602.8亿元。其中,仅交通运输项目就占了52项,年度计划投资194.5亿元,占比高达32.3%,接近1/3。


未来几年,惠州将斥资数以千亿计掀起交通大会战。“十三五”惠州规划建设38个交通运输类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2315.8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1701.4亿元。


深惠城际争取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十三五”期间开建;惠州地铁1号线力争年底动工,与深圳地铁14号线在惠州南站对接……


有专家表示,惠州土地空间大,通过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可形成珠三角与粤东、粤北内联外通的“走廊”格局,甚至未来或可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一个区域性枢纽。


B 世界级机场群下的“两港”雄心


瞄准“千万空港”+“亿吨海港”双驱动


位于惠阳区平潭镇的惠州机场,复航两年多来,已开通13条航线,未来还计划加密国内航线和新增国际航线。一座可辐射河源、汕尾等地人员出行的区域重要航空枢纽逐渐显现雏形。


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引发热议的同时,“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也已被国务院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写入“十三五”相关规划。


广东省则明确提出,珠三角地区要立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作为支撑,重点打造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珠三角新干线机场五大机场。


作为世界级机场群里的一员,承接深圳、广州机场外溢,惠州正抓住空前的机遇谋划建设“航空大港”——推进机场二期和空港经济区,争取尽快实现旅客吞吐量100万、500万、1000万人次,努力打造珠三角千万级新干线机场。





惠州市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致远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祖向说,惠州机场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十三五”期间高铁、城际轨道等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加上惠州海港,可形成海陆空联运联动。届时,惠州作为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航空业务挤出效应的承接地,跨境电商物流集结分拨优势将更明显。


不仅空港建设雄心远大,惠州携手周边城市发力海港也将有新动作。


从深莞惠区域来看,作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深圳港将在深莞惠范围内选址建设海铁联运集装箱内陆港,将开展三地调研协调工作,尽快确定用地选址方案,争取尽早实施,引导高端装备制造、通信、计算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陆港一定范围内集聚,继续领跑国内城市群发展。


就惠州本身来说,惠州港如今加快扩区提质,正冲刺“亿吨大港”,将建设综合保税区,提升港铁联运。近日,惠州市政府还明确提出,完善配套港口物流园区,计划到2025年将惠州港打造成为国家“一带一路”上的重要物流枢纽门户;到2030年,实现海运强市目标。


随着陆海空大交通网络的逐渐拉开,惠州将逐渐从珠三角的“神经末梢”蜕变为重要的“区域枢纽”。


惠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陈春梧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很活跃、创新能力非常强、港口经济非常发达、城市群功能比较齐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3线9站迈向高铁枢纽、谋划千万级航空大港,将让惠州形成更现代的交通网、更开放的桥头堡、更绿色的新动能。


C 交通利好催生“磁场效应”


多家世界级研发机构“抢滩”惠州


“城市群形成,有核心城市,就有卫星城。”不久前,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发文盘点其眼中最有前途的全国十个“卫星城”,惠州位列其中。她之所以看好惠州,深圳的外溢以及高铁、地铁等将加速深莞惠一体化是重要原因。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专家胡振宇认为,惠州处于“一带一路”节点、粤港澳大湾区节点、深莞惠经济圈(3+2)节点、深莞惠汕海洋经济协作示范区节点和深圳东进战略节点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叠加区。在珠三角东岸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惠州是未来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市场深度融合的重要汇合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好惠州的还有一大批企业和机构。随着交通改善,惠州已开始享受到红利,越来越多国内外项目“抢滩”登陆,“磁场效应”正源源释放吸引力。


2016年6月以来,“广东硅谷”潼湖生态智慧区已引进全球网络巨头思科、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总投资不低于300亿元的碧桂园创新小镇等一批研发项目,以及教育部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等10多家高端研发机构,投资总额约2900亿元。此外,另一家世界级研发机构——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也将在惠州建设其海外最大的研发平台。


“深莞惠一体化已经初见雏形。”叶檀表示,轨道交通将带来数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一批优质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已经顺着轨道向惠州奔涌而来。“惠州创新驱动建设初步形成,深莞惠半小时经济圈不再高低不平。”


“如果政府将资源倾斜到惠阳和大亚湾等县区,无疑能进一步增加其竞争力,将双城生活逐渐导向同城。”在推进深惠同城一体化方面,她如是建议。


在叶檀看来,除了交通、产业园和PPP项目对接,惠州还有其他城市没有的一个优势——优秀的旅游业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将来是世界级旅游区,或将与美国湾区一比高下。


推进“海绵行动”,惠州还提出积极参与建设深惠汕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和深莞惠河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


胡振宇建议,惠州要通过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融入湾区海洋创新圈;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力争融入珠三角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和高端要素流动的核心圈。


声音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林江:


摒弃“单打独斗”思维推动城市群融合发展


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林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融合发展,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最基础的一步,特别是轨道交通等大型基建是前提。“只有交通先连接起来,城市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对接合作。”





他说,一方面惠州紧邻广州、深圳、东莞,有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惠州又接壤河源、汕尾,是最靠近粤东的珠三角城市。不仅可以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使地理空间上连接更加紧密,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


“深圳东进必须经过惠州,惠州可以‘左右逢源’,既对接深圳,又辐射带动汕尾等粤东城市。”在林江看来,在深莞惠经济圈(3+2)中,惠州与深圳对接得不错,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格局之下,进一步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表示,惠州本身是制造业城市,有一批大项目,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基础不错。而且惠州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空间大,生态环境比较好,有条件、有基础承接深圳、东莞等地的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外溢,未来可以吸引一些高端人才和企业研发项目的入驻,想象空间比较大。


实施“海绵行动”,惠州如何当好“海绵”?林江认为,在深圳的产业项目转移传递到粤东地区的过程中,惠州可以充当“二传手”,相当于一个“枢纽”的角色——先吸纳深圳的创新资源进行融合发展,然后再传递、辐射到周边的汕尾、河源甚至潮州、汕头等粤东城市。


在他看来,当好这样的“二传手”和“枢纽”角色,是惠州比较好、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也是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林江表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主动融入进去,加强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融合、协同发展,相邻城市之间要避免恶性竞争,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相关


惠港经贸合作再“升温”,8年间平均每两天增加一家港资企业


香港成惠州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外资来源地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惠州与香港近年来在经贸合作上越来越密切。近日,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发布的《2016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香港是惠州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区,惠州外资企业中数量最多的也是港资企业。中国香港还成为2016年惠州最大的出口市场。


记者梳理历年的统计公报发现,这是自2012年来的5年间,中国香港首次反超韩国,重新变为惠州最大的出口市场。惠港两地经贸进一步“升温”。


港企占外企逾六成8年增加1322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惠州紧邻深圳、香港,便于承接深港的外溢。由于地缘、人文等方面的接近性,加上交通联系越来越方便,港资企业“扎堆”落户惠州。


统计公报透露,截至2016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记外商企业实有7138家。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来自中国香港的就有4574家企业,占比最大,高达64%。


细数惠州的骨干企业,不少都是港资,伯恩光学便是一个典型。落户惠阳没几年,伯恩光学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制造商,是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手机背后的“隐形冠军”。而位于惠城区、在港交所上市的开关电源制造商天宝集团,以及服装巨头真维斯都是港资企业。先进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则是香港ASM集团投资成立的全球第4家制造基地。


记者梳理发现,2008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记外商企业中来自中国香港的有3252家。这意味着,惠州8年间增加了1322家港资企业,平均每年“出生”165家,相当于大约每两天就增加一家。


去年平均3天签一宗港资项目合同


在惠州的经济发展中,外资企业一直扮演较重要角色。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08家,实现增加值1762.18亿元,增长8.7%。分企业类型来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占了1004.12亿元,增长6.4%,占比接近六成。


统计数据表明,香港还是惠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


2016年,惠州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154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43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香港的合同数为112宗,占比最大,达72.7%,平均3天签一宗投资项目合同;金额为6.82亿美元,占比也是最大,为59.6%。





在这方面,最近又有一个代表性案例。今年3月,“广东硅谷”潼湖生态智慧区首宗启动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人民币、打造50层200米高超甲级高端企业总部大楼的潼湖中心,正是由港资企业万城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惠港(香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外贸进出口总额3044.78亿元,下降9.8%。其中,出口1972.52亿元,下降8.7%;进口1072.26亿元,下降11.8%。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900.26亿元。


此前多年,香港一直是惠州最大的出口市场,份额通常保持在三成左右。然而,2012年起,在占比上,韩国(32.7%)超越中国香港(26.8%)成为惠州的最大出口市场。此后4年间,中国香港均为惠州第二大出口市场。


然而,2016年“反转”再次出现。中国香港(32.4%)超越韩国(26.5%),重新成为惠州的最大出口市场。惠州其余主要出口市场中,美国占15.9%、欧盟7.8%、东盟3.8%、拉丁美洲3.0%、日本2.9%。这七大出口市场占比合计92.3%。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跻身两个“世界级群”,惠州如何当好区域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