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乡见闻…(山岭处处的妈廟缺乏平坦耕地)
(一):故乡见闻…(山岭处处的妈廟缺乏平坦耕地)我们老家斜地大部分都是种杂粮,多以种番薯为主(红薯),番薯有好多品种,市面上卖的那种红皮的红薯我们很少种。我们多数人种黄皮白肉的“黄鸡嫲”,黄皮白肉的“黄鸡嫲”没有红皮那种甜,煮熟后肉是松散的,农村人“煲番薯饭”多是用它。我们那里斜地大部分种“番薯”、“芋仔”(很少有种香芋“宾郎芋”,我们种的是“大人芋”和“水芋”,多数是吃“芋仔”很少有“芋头”。穷人家庭无菜食,“芋荷”腌咸可做菜,芋荷可别乱动,被芋荷汁弄到会全身又痒又痛)、“树番薯”(有点像淮山),据说树番薯煲鸡蛋有毒、还有种“小米”和“花生”,(斜禾种的也不多)、几乎就这几样。家乡村民虽然有种些蕃薯杂粮但还是不够吃,由于地少种出杂粮也不多,村民年年都到其它地方买蕃薯,一去一整天。
“小米”我老家的杂粮(我们很少种“高粱”和“包粟”玉米,可能气候或土质吧),小米主要有三种,“狗尾粟”、“低子粟”、“鸭脚粟”,“狗尾粟”米粒小,色泽是黄色的,“低子粟”米粒比较大,色泽是白色的、“鸭脚粟”米粒色泽是古铜色的,“鸭脚粟”很少人种,老人常讲三种之中“鸭脚粟”最正气。其次是“低子粟”,“狗尾粟”据说有些疾病不能食用,老家人多数都是食“低子粟”。记得在家时母亲煮“低子饭”小米饭很香很好食,我们食小米饭要加一小塊黄片糖(竹蔗糖),煮小米饭要一边煮一边搅,不能停一停就粘锅。
现在超市买的小米,煮出来的是水米两分开不粘,初时以为几十年过去了不会煮,所以煮不出过去样子來,煮好完全没粘性,也无过去那种香味不好食。买了几次煮出来还是一样。初时以为国外小米是老米,老米沒粘性所以煮不出粘性來,有次回国托人买了一大包带回英国准备慢慢食,回家一煮还是一样水米两分开,到底怎回事问题出在那里。过去我老家的人家家户户煮出都是粘的,自己煮来煮去就做不出来。后来回国闲聊家乡人都说是粘的,他们也怀疑是老米,后來经过多方打听,原来小米有两种,一种粳性米另一种糯性米,因为我老家人种的全是糯性米,所以家家户户做出都是粘的,那知道有粳有糯这回事,糯性小米就连国内超市都很少卖,卖的几乎全都是粳性小米,那些包装很多也没标明是粳小米还是糯小米。以我个人来说,粳小米不好食无香味,煮再久还是一粒粒米水分开。糯小米做出有粘性米粒粘在一起有香味。
“花生”我们客家人叫“地豆”是在地下土里长出来的豆子,花生好食花生香,但“地豆”苗里最多“青竹蛇”,我妈就在“地豆”地被“青竹蛇”咬过,后来自己用“鸦答列”治好(一种带刺的籐)。花生播种暂且不说,只说收成,“花生”有两种“八月豆”和“五月豆”,成熟在八月的叫“八月豆”,成熟在五月的叫“五月豆”,“五月豆”我们叫“阿址仔”,“阿址仔”多数种在松土壤里(沙地),“阿址仔”可以整棵连苖带豆直接从地里扯出来,“五月豆”阿扯仔豆衣是白色的。“八月豆豆衣是红色的”是种在比较实的土壤里,八月成熟后土质又实又硬,由于土壤坚硬要用牛拉耙把土耙松,(耙豆地不太费力气,多数用黄牛耙,)把土耙松然后才见到一粒粒花生露出来。
“捡地豆”花生最辛苦,要从花生地一粒粒捡起来,有些豆粒还藏在土里,所以“捡地豆”必须一寸寸把土爬开才能看到“地豆”。天气好太阳猛才能耙地豆,利用猛烈太阳把土晒干晒松,耙出来后必须立即捡不然遭遇见下雨就麻烦,又要重新耙过还怕长芽。捡地豆怎辛苦法?太阳猛无风扎个树枝圈带在头上遮挡太阳,汗流浃背地坐在地上一步步向前移,把露出花生一粒一粒捡起,还要一寸一寸把土翻起看土下面还有没有花生。小小一塊花生地坐一天也未必能捡还,公社时为了快把整塊花生地的花生和土一齐挑到一处拪,这种方法行不通把士堆成一小山还要再把土填平归位。还是祖宗传下來的方法好用,一粒花生也不会漏。“我们老家种的花生由于土质坚硬几乎全是八月豆”。土质硬不适合能五月豆,我村没有这种五月豆的土地。八月豆是用来榨花生油的,五月豆是否也榨油就不知道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