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亚湾开车,请注意了!
在没有开上车之前,对开车还是蛮有期待的,实际上自己对车并不是特别热衷,其实就是当作一种生活、工作的交通工具吧,或者说“生产工具”吧,我其实对地铁更喜欢和大爱有地铁的城市,可惜惠州还没有地铁,期望快速完善大亚湾地铁进程。在经过这几天的行车体会,确实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相比开小电动车,“铁包皮”而不是“皮包铁”的安全感是一大不一样的体验,但经过这种初期而短暂的安全感过后,才意识到驾驶汽车并不会是绝对的安全感,而只能是不断的提高安全意识行为而降低风险
因为下午就体验了非常不安全真实情况,大概描述是:在最近阴雨绵绵的路况下,在接近掉头的时候,非常多而速度非常快的车流下,自己因为要掉头,必须变过3个车道到最左车道,我符合行车规范的步骤情况下变道,我发现,几乎很少车辆会主动看到我变道示意灯后会进行合理的减速让道,而是加速行驶,特别是接连几辆大货车经过更是加速和狂按喇叭横冲过去,而这钟危险情况回想会后怕
因为我记得当时的安全距离只有那么一点点,偏差一点,几乎就会被高速的几辆货车撞到,后果不堪设想。而在下午下班高峰期,也体验了一下大塞车和不良气候路况的消极体验;之前自己做过小研究,当气候变化或者天气恶略时,城市社会的事故会明显增多,这可以用大数据说明,手机信息事故推送统计量,而现实中也是如此,这两天在路上见到的小事故小碰撞明显多于平时,已经见过4起碰撞事故,昨晚亲眼目睹一例事故,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在用科学进行理性分析会得到一种非常令人警惕的结果,我发现,大多数机动车的驾驶员不是用理性在驾驶,而是用情绪在驾驶,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息发达的现在,总是那么多的交通事故,而且重大交通事故的比例非常大,这是一个非常无奈但非常现实的问题,
就一天气候情况差的“考察”下,我发现,处在机动车没有被雨淋到的驾驶员的情绪比开电动车的人还要焦虑,这需要用心理学技术去洞悉,其实简单的一个成语可以解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众心理。
社会的文明进化是逐渐趋向于理性社会的,而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而理性社会需要科技和道德的相互影响而逐渐演变形成,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被称作“转型期的社会”,一个重大的要素就是“理性”,而理性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高度法治社会,法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约束人性的不足的,就像下午,天气不好下雨,许多车辆比平时更加“见缝插针”,路况明明很危险还是有很多车辆横冲直插,非常非常危险,而会发现,几乎每个城市最近一两年都在做的事就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科技交通管理系统的完善,这是科技和法治用来约束人性不足的体现,
从驾驶的一面看社会人性的一面,就已经这么复杂和无奈,何况社会的其他方方面面;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情人两行泪,且行且珍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