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民俗·拜月
本帖最后由 大湾在线 于 2020-9-29 14:46 编辑中秋民俗·拜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中秋之夜,一轮圆月高挂在深邃夜空,播撒下皎洁光华。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中秋拜月习俗。 据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黄涛教授介绍,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据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来,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记载明朝北京风俗的《帝都景物略》一书中,对中秋节祭月有详细的记载。京城之外,全国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团圆、吃月饼等习俗都很兴盛,吟咏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对月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据上海民俗专家徐华龙介绍,明清时期的中秋之夜,上海商贾、官绅之家都会供设天香案桌,摆放嫦娥、月宫、玉兔等吉祥图像,置备菱、藕、石榴、柿子等四色鲜果,取“前留后嗣”之意拜月祈福。上海人的中秋节晚饭,除了月饼和桂花糕,一般还要吃毛豆荚和芋艿。豆荚谐音“得吉”,芋艿谐音“运来”,以示祈福吉祥。 此外,上海还有中秋夜烧香斗(又称斗香)的习俗,许多大桥的桥头都燃着特制的大号香斗。人们将中秋夜结伴出游赏月称为“走月亮”,将女性结伴到寺庙祈福、到夜市游玩称为“踏月”,踏月女性在中秋夜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做“走三桥”。 今年中秋,正值上海旅游节火热举行期间,上海许多旅游景点结合传统文化推出了中秋拜月主题活动。上海桂林公园通过“吟中秋”“拜中秋”“树中秋”三大板块活动,再现繁华盛唐的古雅庆典。位于上海闵行区的韩湘水博园推出“中秋月浦江情”马桥拜月游园会,继承发扬当地传统的请月、拜月、咏月、走桥、挑灯、对歌等习俗,同时增添了民俗特色集市、大型LED祈福墙、互动游乐等现代娱乐活动,古今交融,推陈出新。(中新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