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淡水:成立东江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春光烂漫,走进淡水老街,穿过弯曲狭窄的巷子,斑驳的古城墙,一排排古朴的老房子,散发出“千年墟市——淡水老城”浓浓的历史气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热土。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叶剑英等带领东征军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此后的烽火岁月里,淡水一直都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把热血洒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红色记忆】 东征军攻克淡水撒播革命火种 淡水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贸集镇之一,也是粤东重镇惠州的南面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建于清咸丰初年的淡水城墙,是淡水城防护的重要工事。由于商贸发展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如今成残垣断壁。作为东征军淡水之战遗址,淡水老街残留的一小截旧城墙,印证着那段峥嵘的战火岁月。http://www.hznews.com/hswh/jrrd/202104/W020210407328572427797.jpg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行营旧址(位于崇雅中学老校区崇雅书院楼)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当年冬,盘踞东江的陈炯明图谋推翻广东革命政府。1925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与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出师讨伐陈炯明部,史称“东征”。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率队出征。 东征军粤军和黄埔军校教导团扫清广九路之后,向东江方向挺进,陈炯明部3000余人集结惠阳淡水,据城而守。1925年2月14日,东征军进抵惠阳重镇淡水城郊。2月15日拂晓,在周恩来和苏联顾问的指挥下,教导团从东面强攻而入,同时,惠阳农民武装积极配合,东征军其他各部相继攻入城内,并连续三次击退反扑,终于首战大捷,攻下了淡水城。 进入淡水城后,东征军在淡水商会和望尧岗召开军民联欢会,向工农兵学商各界群众宣传东征的重大意义。东征军还派出政工队和宣传队在淡水城和附近乡村散发张贴《告东江人民书》《告百粤父老兄弟姐妹》《敬告士兵同志们》,并发出廖仲恺、周恩来署名的“黄埔军校布告”,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受到惠阳各界群众热烈欢迎。东征军所到之处,老百姓纷纷以茶水慰劳将士,淡水城许多居民运输队也积极为东征军输送军需物资。 2月16日,东征军行营进驻淡水崇雅书院。周恩来非常重视对官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每个士兵胸前佩戴的胸章背面印着“爱国家、爱人民、不贪财、不怕死”四句话。各连党代表经常对士兵讲解这四句口号的意义,教育士兵爱国爱民,不贪图私利,不怕流血牺牲。 东征军严明的纪律和革命精神深得群众拥护。当时《商报》称:“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鸡犬不惊,商市安堵,入夜无公家空房则执篷营露宿。东江人民父老,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保国卫民之革命军”。 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东征在淡水、惠阳乃至东江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对打倒军阀反动势力,平定东江内乱起到重大作用,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重大成果。http://www.hznews.com/hswh/jrrd/202104/W020210407328572432111.jpg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立旧址(位于红星社区)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 距今有400多年历史的淡水祖庙,有“在家第一雄”之称,足见祖庙在淡水的地位。淡水祖庙还曾是惠阳县第二区(淡水)行政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见证着东江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938年10月12日,日寇登陆大亚湾后迅速进攻淡水,并扶持汉奸组成的“维持会”管理侵占区。1938年12月7日,当日军从淡水城撤离时,惠阳淡水高屋村(常柏田村)的高家五兄弟高健、高宏、高乔、高固、高远,作为常柏田村抗日自卫队队员,每人怀揣一颗手榴弹、手持捡来的大刀趁夜追击,一举捣毁淡水日伪维持会。随后,淡水茶园、周田的自卫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部进入淡水,铲除伪政权,肃清匪特,维持社会治安。 是年12月9日,中共惠宝工委召开会议,就建立淡水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名称,施政纲领的内容和产生政权的方式等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会上,曾生介绍了他从报刊上了解到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和产生方式,并提议,参照晋察冀边区建政的经验,将抗日民主政权的名称定为:“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翌日,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大会在淡水祖庙举行,参会群众有500多人。经与会群众分组议论,提出政府人选,大会集中候选人的名单,并表决通过,正式宣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由严尚民任行政委员会主任,黄达三、陈志期为主办区员,陈永、古海生、叶特青为区员,行政委员会设在淡水。 日军撤出惠州后,国民党惠阳县政府党政界要员从罗浮山回到惠州,并恢复了县政府各办事机构。由于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是通过群众推选的抗日民主政权,而且又有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作为后盾,惠阳县政府不敢轻率否定,县长蓝逊以统一名称为由,将“行政委员会”改称为“区署”,仍然委任严尚民为区长,工作机构和人员保持不变。 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限共”等方针,对人民抗日运动的限制日益加强。惠阳县县长蓝逊因委任共产党员严尚民为区长而被撤职,刘秉纲获任县长。刘秉纲上台后,声称要撤销严尚民区长职务。第二区群众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数千民众在淡水晒布岭举行大会,表示坚决拥护严尚民,各乡镇长也联名上书县政府要求留任严尚民。最终,刘秉纲还是以“年轻”“需要深造”为理由,免了严尚民的职务,惠阳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遂告结束。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东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的存在虽然只有5个多月的时间,但为民族抗日,为群众利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各阶层群众的拥护。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的建立是东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不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华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http://www.hznews.com/hswh/jrrd/202104/W020210407328572446206.jpg淡水祖庙旧照。“东团”配合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后,海外华侨时刻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积极参与和支持祖国抗战,掀起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惠州及东江下游地区沦陷的消息传到海外,激起了广大华侨保卫祖国、救援家乡的热潮,纷纷开展救国救乡活动。10月30日,南洋英荷两属各地的惠州侨胞在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吉隆坡惠州会馆召开南阳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简称“南洋惠侨救乡会”),将分布在南洋英荷两属各地的广大惠属侨胞组织起来,形成抗日救国力量。大会还决定,在香港设立南洋惠侨救乡会驻香港施赈办事处,并派黄适安等回东江了解战情。 大约一个月后,黄适安率领南洋惠侨救乡会代表团抵达香港,与廖承志、连贯和正在香港的叶挺等商讨救乡计划。 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召开了有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参加的会议,决定以“动员东江群众协助军队及人民武装抗战,并救护伤兵,赈济难民及辅导民众组织各种救亡团体”为宗旨,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并决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负责与南洋救乡总会联系。 1939年1月,“东团”在惠阳淡水隅园宣布正式成立,团长叶锋,副团长刘宣。“东团”先后组建了7个团和两个队。在“东团”的影响下,随着南洋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惠属华侨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他们从精神上、政治上、舆论上和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大力支持东江抗日战场。“东团”的建立及其活动,对促进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东团”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引起了国民党东江当局的恐惧和不满,电请南洋惠属侨领黄伯才、叶淡波回到惠阳,妄图利用侨领的影响和压力,达到控制“东团”的目的。此时,中共惠阳县委决定将“东团”改为“队”,并将缩减的人员编入抗日游击队。在惠阳活动的第一分团,改为“惠阳队”,人数也由原有的100多人减少到50人。从而挫败了国民党东江当局掌握控制“东团”活动的阴谋。 在中共东南特委和东江特委的领导下,“东团”的活动得到东江人民的大力支持,国内外爱国青年踊跃参加“东团”活动,队伍不断扩大,人数也迅速地增加到500多人,活动范围遍及惠阳、博罗等13个县。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建立及其活动,有力地推动和配合了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为中共东江组织、惠阳地方组织的发展壮大,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传承】 传承红色文化激发老城新活力 “我们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保护推广和宣传。”淡水街道党工委委员吴志健介绍,该街道经常会组织党建团建活动,并倡导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活动,还会组织社会群体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等。 “传承和发展好红色文化,可以激发老城经济活力,提升老旧城镇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吴志健介绍,依托古城项目、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项目,以文化旅游为跳板,重点推动古城项目和老城区微改造项目,促进商贸物流、商贸批发等商贸流通业和餐饮住宿、商业零售等餐饮零售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繁荣,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质量,力争将街道建设成为惠阳区内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域。 红色基因融入德育课堂 在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的百年老校崇雅中学校区内,一座古色古香的两层建筑特别显眼,它就是崇雅中学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1889年由告老还乡的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所建的崇雅书院楼。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攻下淡水城后,以此为行营,周恩来、叶剑英等东征军将领曾在此办公,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崇雅书院楼’一直得到当地政府和崇雅中学师生的精心保护,经过多次修葺,目前基本恢复原貌。”崇雅中学校长宋锦锋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让他们了解崇雅历史,感悟红色精神。同时,学校也将其厚重的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德育课堂教学中。 宋锦锋表示,接下来,准备把魁星楼和文昌庙连在一起,打造成历史文化广场,并把崇雅书院楼当作校史室,让崇雅悠久的历史传统、厚重的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圩集内,建于清朝咸丰初年,是淡水城防护的重要工事,东、南、北三处均筑城门,为淡水城内与外界进出的交通要道。1925年2月14日,东征军抵达淡水附近,部署攻城计划,并于次日清晨在惠阳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发起攻城。黄埔军校教导团挑选200名官兵组成奋勇队,冒着敌军强烈炮火,扶梯爬过城墙,在敌军阵营内发起攻击。在奋勇队配合下,教导团从东面强攻而入,东征军其他各部也相继攻入城内。当日上午,敌军大量兵力从惠州、平山方向增援,被粤军击退。此战俘敌1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为东征首次大捷。 现在,老城墙仅在东门、南门、北门附近仍残留着断断续续的一小截。2010年7月,淡水老城墙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hznews.com/hswh/jrrd/202104/W020210407328572463638.jpg东征军淡水之战旧址(位于惠阳淡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行营旧址 位于淡水街道崇雅中学老校区崇雅书院楼。该楼由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先生建于1889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25年2月15日,东征军攻克淡水城。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在崇雅书院楼设指挥部和政治部,周恩来的办公室及居所设在书院楼的二楼。 崇雅书院楼经多次修葺,现在基本恢复原貌,并在楼内陈列崇雅中学史料和各种书画,2003年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2015年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hznews.com/hswh/jrrd/202104/W020210407328572472185.jpg崇雅中学老校区崇雅书院楼。隅园——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立旧址 隅园位于淡水街道红星社区西北部,是邓承修故居,建于清代,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楼高7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现仅存围墙。1939年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隅园宣布正式成立,该团先后组建了7个团和两个队,分别活动于惠阳、海陆丰、博罗、河源、东莞、宝安等地,对促进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备注:本文由今日惠州网搜索并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