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
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的生态优势,将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是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就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红线划定等热点问题介绍了有关情况。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我们感到,虽然我们守住了国家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也完成了国家规划所确定的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任务,但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陆昊说。
根据调查结果,陆昊分析,全社会在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行动上还存在差距,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规则、节奏和管控上尚存在问题,程序性、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在耕地的占补平衡要求落实上还不到位,同时也凸显出相关政策法律不完善的问题。
由此,“一揽子”措施即将出台,以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陆昊介绍,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过去空缺现在又急需的规则进行补充,对只有原则性规定的要求要进行细化,对已不适用的条文还要进行修正。
同时,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现行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下一步,还将结合新修订的法规,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完善操作管理规定,既要管“非农化”,也要管“非粮化”。在落实土地占补平衡任务方面,也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所有通过验收的补充耕地项目在网上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机构改革后,中央明确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考虑和行使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自此,祁连山等25个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一一启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等9个重大工程和47项重点任务相继部署,滨海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等制度文件陆续出台,取得了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在国土绿化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国完成造林5.45亿亩,退耕还林543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6.1%,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此外,治理修复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400多万亩。在海洋方面,我国完成了全国无居民海岛、沿海滩涂、珊瑚礁,以及红树林、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等基础和基线调查,初步遏制了局部海域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典型生境退化趋势。“十三五”期间,修复滨海湿地2.3万公顷,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渤海入海河流的消劣方案确定的10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格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在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海岸线的修复利用等工作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机构改革以来,自然资源部联合相关部委,对已经划定的15个省份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评估和调整,对其他16个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红线划定过程中,我们科学坚持应划尽划,在比例上不做硬性规定。从结果上看,目前划定最高的省份面积超过50%,但也有的省只占7.2%,正是尊重了所在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格局形成的客观结果。”陆昊说。
他透露,目前,自然资源部已联合相关部委将31个省份的生态保护红线方案上报国务院。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整合优化以后的自然保护地;二是自然保护地外的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区域;三是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战略留白区。它们涵盖了大部分天然林、草地、湿地等典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据悉,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全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进行检验和完善,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作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管理规则,细化人为活动管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要“划得实、守得住”。
来源: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采用旨在分享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