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三门岛:漂在大海上的世外桃源
三门岛,原称沱泞岛,在大亚湾口海面上,南距澳头17海里,面积4.635平方公里,位于沱泞列岛北部,并为其主岛,是大亚湾最大最高的岛。分为大三门岛和小三门岛。平常所说的三门岛一般是指大三门岛。由于处于大亚湾与大鹏湾交汇的“漏斗口”位置(也是“三门”岛名的由来),是珠江口以东沿海地区与香港之间来往船舶的必经之处,成为粤东、福建及浙江沿海船舶来往港澳的交通要道,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白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中国海岛志》记载,大三门岛是1.4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岛上的石滩撒满了色彩斑斓、形态奇特的火山石,火山岩墙被海浪长期拍打而形成的海蚀崖和海蚀洞,都是奇特的自然景观。
大三门岛为高丘陵海岛,全岛基本由丘陵组成,有200米以上的圆锥形山峰5座,除北扣湾和妈湾附近略为平缓外,全岛地形崎岖。岛南侧的高山角高达298米,是全岛最高峰。
一步一风景处处有惊喜
用漂浮在大海上的世外桃源来比喻三门岛,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岛上山湖林海美景不计其数,鸟语花香、清爽幽静。徒步赏岛,一步一风景。
从大亚湾澳头港出发,历时1个小时船程,便到达登岛的北扣码头。北扣码头是三门岛原住居民聚集地之一,现尚有渔民居住。具有浓厚岭南文化特色的渔家建筑和门口晾晒着的渔网相映成趣,海洋气息迎面而来。
从北扣步行前往妈湾码头,正好穿越整个海岛,全长约3.8公里,是三门岛上风景最美的徒步路线之一。沿着开阔的登山公路,路的两边绿树笼罩,分布黄牛木林(群落)以及秋茄、桐花树林等,满眼翠绿,犹如深山老林,草木的芬芳与泥士味沁人心脾,漫步其中,还可以看到小溪流从山涧倾泻至路边。这些茂盛的亚热带海岛植被,据统计有485种之多。
一路鸟鸣不绝于耳,路的两旁遍布盛开的鲜花,一朵朵、一簇簇,沐浴着夹杂花草清香的微风,让人心旷神怡、心花随之绽放。每年5月,是三门岛上“相思花”开花的季节;每到那时,遍岛金黄,满目绚丽,更是情侣们登岛许愿、牵手赏花的大好时节。
沿着登山公路一直向上,便看到相思湖的铭牌。这就是三门岛又一特色——岛心淡水湖泊。环湖的建设更是巧夺天工,尽是与这山、海、湖的水天美景极为相称。
岛上处处是美景,步步有惊喜。再往西走就是三门岛最高峰——高达298米,这里原是渔民的祖先们面对山海许愿的神明之地,也是当年驻军重点把守之地,在圆形瞭望塔碉堡内,老宋体的“祖国眼睛”四个字,别有当年守岛官兵的革命情怀和历史使命。登上该峰,北望大亚湾,一览众岛小,南望小三门岛、青洲等岛屿,风光旎旖。
妈湾古城墙记载着历史的沧桑
登上三门岛,妈湾古城墙是不得不去的地方。
妈湾,位于大三门岛西部,其优良的港湾沿岸形成了岛上的三大自然村落之一:妈湾村以及同属岛西部的柴湾村和北部的北扣村,该城墙正好位于柴湾的山腰上。
据深圳海关在世界遗产日立的牌匾记载,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政府为大鹏古城(今深圳)屯兵于大三门岛上建造城堡并驻军,作为海防之用。后为便于守备,以官员沱泞名字命名为“沱泞岛”。此后,逐渐有渔民上岛,渔民从福建、汕头、大鹏、宝安、香港以及惠东、惠阳等地迁来,逐渐在大三门岛形成北扣、妈湾、小三门等村落,如今,这三个自然村属三门村委会管辖,隶属大亚湾区澳头街道,有村民600余人,以渔业为主要生计。在这些渔村里,还保存着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别有一番风情。
妈湾城墙的下半部分用花岗岩石垒砌,上半部为三合土墙。其西北面墙体长15米,东南面墙长35米,墙高3米,两墙相连成弧形,末端与山体相接。城墙中间开有拱形城门,座东向西,城门壁加厚,最厚处约有3米。据了解,妈湾城墙是目前大亚湾地区唯一的军事古城墙,为研究清代海防设施建筑特点提供了实证,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从清代开始,大三门岛一直是重要的海上关口,扼守着香港从东北方向经广东往福建、浙江、台湾的水路咽喉。鸦片战争后,英国抢夺我国海关权,在岛上设立海关,隶属香港九龙海关,对过往三条水道(即深圳大鹏至大三门岛,大三门岛高山角至小三门角,小三门岛南至青洲)的船只进行检查、收税,故又被群众称为“三门关”。新中国成立后,“三门关”改为三门岛,三门岛海关也归属人民政府。因该岛与珠海的三门岛、三门列岛同名,1984年改为今称大三门岛。
1950年,三门岛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三门支关,改称为三门监管站。新中国的海关人员从此扎根海岛,直至1980年因形势的变化而奉命撤关离岛。1999年,为加强缉私工作,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深圳海关驻三门岛办事处正式成立,海关人员重回三门岛。
如今,深圳海关三门岛办事处内的清康熙年间的古城堡,还能看到残存的古城墙,古城保遗址旁的旧营房,已改建成为三门关史展览室。
来源:大亚湾发布,采用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