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天倾残塬-后记

敲完最后一个字,已是凌晨两点钟了。
  我将头向后仰去,闭上眼睛,没有了敲击键盘的声音,只有妻女香甜的呼吸氤氲在暗夜里。四外一片寂静。其实我已经连续十多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今夜,我仍无一丝倦意,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那些事,依旧异常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相信这句话。我以为一篇好的文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写出来”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上。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手,都在苦苦地寻求它。谁有一双妙手,谁将与它相映成辉!我不敢称我有一双妙手,我只感谢哺育我三十多年的这方水土,是这方水土赋予了我与他人截然不同的感悟。
  清楚记得那是一九九四年的浅秋,因为工作需要,我被组织抽调到崇信县铜城乡帮助基层开展“社教”活动,住在一个叫庙台的村子里。庙台这个地方,在古老的芮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集中了故乡几乎所有的地貌:残塬、沟壑、河谷、丘陵、高山、峡谷……还有汉代文化遗址,文化层厚处达四米,陶钵、绳纹板瓦等遗存显现着人类悠久的文明;神奇的五龙山,峰峦滴翠,山势蜿蜒,流传着不少古老的传说;距此不远的关河大槐树,遮天蔽日,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主干之粗七、八人方能合围,被誉为华夏第一大古槐……而我所借宿的这户刘姓人家,又是祖孙四代,四世同堂。老人快八十岁了,眼不瞎耳不聋,腿脚也很灵便,十几岁上因家穷揭不开锅,就去崇信首富--最大的地主家放羊,解放以后又给生产队看管羊群,当了一辈子羊倌儿,据说他闭上眼睛能凭羊蹄声辨识羊的大小、公母和种类。我去时,时逢村上改土,全家人都忙,晚上村干部怕我乡里没住过心慌,便都挤到这里来,在热炕上盘腿一坐,陪我喝自酿的黄酒,总结一天的工作,那种淳朴、憨厚的乡情和热情好客的情谊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人都散尽的时候,刘老汉就举着一根长长的旱烟锅,端一罐头瓶子浓茶,饶有兴味地给你说起那些年的事。
  刘老汉上了年纪,讲得断断续续、甚至于东拉西扯,其中还夹杂着不少轶闻与传说。但是他却提供给我一个特殊环境下的一些人,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在时代命运、物质匮乏以及精神世界的几近空白的夹缝中的喘息与呐喊。尤其让我影响深刻的一件事,成为我创作冲动的渊源。
  刘老汉在讲那件事时,他的神情让我想起路遥先生在《人生》中写到的那个赶车老汉,他一边赶车一边给高加林和刘巧珍讲他年轻时的恋爱,其深情与遗憾和我面前的刘老汉毫无二致。他说,掌柜的碎婆娘生的那个女子叫转转,据说生下来一看是个女娃就准备扔到牲口圈里,后来不知怎么又留了下来。但是幸存下来的转转连个佣人都不如,吃剩饭,喝剩汤,动不动就遭到虐待:拧、掐、锥子扎,至于恶言恶语就更不在话下。转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她的脸上永远笼罩着愁容。他是人家的放羊娃,他看着可怜的转转心疼。他想做这样的小姐还不如当一个流浪汉。他常常偷偷地帮助她,还给她用草编一些小动物,逗她开心。当他看到转转脸上露出笑容时,他就感到很满足。有时候,转转就偷偷跑到他跟前来,和他说这说那。两个人就不知不觉地好上了。在转转十八岁的一天,全家上下去龙泉寺进香,他就和转转事先约好,在山上的密林中藏了一天。那一天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后来家里发现转转怀了孩子,就打得她遍体鳞伤。后来他们还是知道了他和转转的事,但是由于面子的问题,就找了个理由把他赶出了家,而转转却被作为礼物送给了另一个姓李的财主做小。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又到李家拉长工,然后于一个风雪夜相约逃了出来,在逃跑的途中,遭到了土匪的劫持。他逃脱了,转转落入了土匪手中。此后多少年他再也没有见到转转,他又回到了转转家拉长工。四六年他做了地下党的联络员,成为当时的红色群众。解放后,他一直给合作社放羊,五八年突然转转带着一个孩子来看他。这时候他的娃已经快二十岁了。原来转转被土匪带到了陕西吴山,做了匪首的压寨夫人。后来匪帮被红军击溃,部分土匪被红军收编,转转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改嫁给了一名地下党特派员,又生了三个娃。他们相见的场面极其平淡,但我还是被他们感动了。结局可以想见,两人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听人说她男人在文革中挨了整,转转撇下几个娃自杀了……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些年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现代人的爱情观早已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人们更热衷于感官的享受和实际的需要,人们甚至更相信“爱情只是一个神话”。我行走在庙台的梯田间,望一望远山,望一望流水,望一望从前的人们留下的一点一滴的痕迹,生命轮回,江山不改,多年以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怎样一些人群,他们的大悲大痛,大喜大欢,他们的爱,他们的恨。其实,他们贫贱而又真实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让人肝肠寸断的大书。我感到在那层层叠叠的黄土残塬间,在那弯弯曲曲的阡陌古道上,有一篇好故事,一部好作品,如越来越熟透的果实,半遮半掩地对我欲露还羞,我已无法懈怠不能懈怠甚至说根本来不及懈怠……我没有想过去表现多么伟大的主题,也没有想过去体现多么高尚的命义,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勾画这片黄土残原上曾经生活和正在生活的人群。我不能让自己的文字荒废,更不能让自己的一生荒废。我想,倘若刘老汉会写字,那么他肯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作家。如今,刘老汉已长眠于深厚的黄土之中,连同他的心事、连同他那再也无人提及的故事……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我专门买了一台电脑,开始了这部《天倾残塬》的创作。我没有更多的爱好,尤其在娱乐上几乎就是一个低能儿,除了工作,我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这个对我来说十分浩大的工程。今年春节一过,我利用每天晚上安静的空间和国家给我的两个充足的双休,完全进入到创造的快乐和一种超越时空的神游状态中。在这期间,妻子大包大揽了所有的家务,连五岁的女儿都不再奢望我再能给她讲故事了!我创作得很顺利,特别到了后期,几乎没有出现一次“卡壳”,七月份,我就完成了初稿。此后的休整阶段,它就通过电子邮件、磁盘在各地文友中流传,在全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朋友们对于我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同时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为我最后修改定稿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我很感谢他们的帮助和鼓励。记得九月底的一天,当我把初稿拿给多年来一直关心我创作的县政协的信国勋先生时,他拍拍我的肩一脸疼惜地说,“把娃写得瘦的,要多注意身体。”猛然间,我的心底升腾起一种责任感,作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我应该为它留下一点什么。人的一生太过匆忙,稍不留神就会滑向庸庸碌碌的一面,作为一个操练文字的人,我除了拿起我的笔,再没有更好的途径来表达我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所以,我力图让我的小说更接近于原生态的真实,也就是说更多得体现它的地域性,让民俗定位和乡土观念成为作品的基调。我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愿我能拥有一双妙手,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故事。让黄土残塬护佑我,让庙台和刘老汉护佑我……
  是为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倾残塬-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