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心境
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对于读书,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一种久违了的幸福。记得上大学时,晚上熄灯之后,读书的欲望正高。在床头偷偷接一台灯,手捧一册好书,一直读至天亮,仍目光如炬,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了漂亮的书房,但读书的心思却越来越淡,读的书是越来越少了。当人们在铺天盖地而来的电视、网络、花花绿绿的晚报、广告、短信等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读书的可能性便被降到了最低限度。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让自己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书,便成了一种十分难得的奢侈享受。
当然,人们可以找许多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这世界毕竟太精彩,热闹的事情太多,各种诱惑无处不在。但人们在基本满足了温饱之后,不能忘记了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读书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世间攘攘,人际纷争,人与人之间总是太容易产生过多的纠葛。我以为,回避矛盾或减少是非的一种途径便是去读书。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读书“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了一个避难所”。唯有通过读书,才能超脱于庸俗的生活世界,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话语习惯,不必人云亦云,不必趋炎附势,不必看眼色行事。因此,我们没必要为自己找一些无聊的借口,不读书主要是自己主观上不想读,而不是受客观环境所左右。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当读书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岂可受外界条件所制约。
当然我所说的读书,主要是指无功利性的读书。为了升学、各类考试、完成工作任务而读书,其目的显而易见,我以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欲得读书之雅趣,须有读书之心境,这是万万不可少的。如果心存功名利禄,那书也就难以读出趣味来。心里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读书的心思自然也就放在“屋”和“玉”上,哪里还有读书的心情?如果说略微还能找到一点,也只能是“屋”或“玉”的附属品,算不得真正的乐趣了。读书的乐趣是发自内心的,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替代的。正如五柳先生所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乐趣是不为外物所滞,而求于内心的乐趣。
读书须要进入书的意境。当你抛却了世俗杂念,了悟了书中的意境,仿佛书中之景就在心中,而心中之景自然融入书中,分不出是书中写我还是我在书中。看似迷失了自我,却是真正进入到忘我的境地。这种进入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生成。如若刻意追求,便会索然寡味。说穿了,要想享受读书的乐趣,心中想的只能是读书一途,那兴趣只在读书本身。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更能使人高贵和脱俗的了。宋朝诗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期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使我深深懂得了珍惜人生每个阶段的幸福时光。所以有时间,我们还是应该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几本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享受这真实的人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