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从莫奈到毕加索

一直觉得,如果这世上真有一种形式能把无形的、瞬息万变的人类心灵颤动的波长、频率接近原状地传递出来的话,那排首位的肯定是艺术,其次是音乐,最后才是文字。如果说文字的工作是一种转译,那么前二者就几近直译了。我愿意这样想,在任何一刻心灵悄然而动的时刻,只有色彩像一个及时捕获的猎手,快而精准地将此复制于色彩和形态之中,无法诠释,却又无比接近,你可以把它叫做“心灵的拓片”。
  小时候我也喜欢画画,童年的星期天留给我最多的记忆就是阅读和画图。看《简爱》的时候,还让我动了学画的念头。不过终是屈从于代数和几何了。接触西方美术,启蒙的是历年的美术教材,家乡小学里每天让你用蜡笔画熊猫小鱼,中学里只发教材,却不开课。没有任何人向我们传授关于艺术和美学的常识。所以当时我对那薄薄的美术教材十分珍爱。高中的语文老师很有修养,他给我们推荐了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此外我自己还买过一本《剑桥艺术史》。但由于知识结构远远不够,所以看得并不细致,但算是给我的美术史常识扫了盲。
  我于艺术一直保有着一份不明就里的敬畏和热爱。上学时曾专门从太原跑到北京来看达利艺术展。那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真品,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从莫奈到毕加索”,是世纪坛5月就启幕的一次号称中国建国以来“引进境外艺术展览中水准最高的”画展。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扩建,大批珍品得以离馆外出巡展,这是全球巡展的第一站,中国境内且只在北京设展。顾名思义,展览作品自印象派始,以现代主义终,展示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西方现代主要艺术流派,包括有库尔贝、德加、方丹-拉图尔、莫奈、毕沙罗、马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雷东、勃纳尔、维纳尔、马蒂斯、布拉克、蒙得里安、莫迪里阿尼、毕加索、马格利特、恩斯特、罗丹、德加和摩尔等大师的代表作60余件。基本上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艺术的沿革和历程。
  我离世纪坛十分的远,辗转换车数次才到。老远就看到那一枚长刺一样的水泥物。上次来这里是2001年暑假的达利展,算念头已有5年。当年也是烈日下与好友相携,当此时,人不同,景亦不同了。比起美术馆,这里确实是比较有情调,空间开阔,人群自然有序,且时有美女香鬓环绕,玉臂若脂,凝神的样子也足品味,“人文”环境也是很不错。开篇的是雷诺阿的一幅明快的《罗曼?拉科》,据说这幅画的各部位都有明确的传承痕迹,从背景里确乎寻到了我喜欢的柯罗的影子。这样的光影摇曳,温暖荡漾的作品不少,《卖苹果的人》、《安提比斯的园丁之屋》、《读》等等都这样,看了真有点如沐圣泽的感觉。要说让所有人都要触目惊心、裹足难前的,不得不说是莫奈的《红围巾》。这幅作于斯人已逝10年的莫奈夫人像,仅用一个隔窗而见,波澜不惊的转身,就把对一个人的怀念描摹得直抵人心深处。想来体会过阴阳两隔的人会对那被刺目的红围巾围裹着的飘渺的五官,更能悟到更痛之处吧?关于怀念,恐怕这的确是个表达得极细微、节省却分外攫人心的例子了。人的怀念就是这么有意思,所谓的巨大事件有时反而会承载能力极弱,倒是一些互相无知的细节后来担当起了重任。“没文化的人最喜欢凡高,因为只知道凡高。”我常这么嘲笑那些围聚在凡高画作前,附庸风雅指手画脚的的人,当然也兼自嘲。他的作品有两幅:《梧桐树群》,《圣雷米的白杨》。前者我喜欢他金黄色的地面,如波浪或者棉絮,后者喜欢他如蓝色布条拼接起来的天空。画面里的人有些脱离比例的缩小,退居到次要位置,所以更显得人如浮游其间,反而辉耀出一些若有若无的俗世的温度。高更的作品只有一幅,是《在浪中》,绿色的波浪,红色的头发,粗砺的女人体,动作十分传神。让人想起安泰。莫迪利阿尼也仅有一幅《女人肖像》,画面干净利落,线条简单纤长,一段颈倒像一截烟囱,这个不合人体比例的女人却释放着细腻的性感。这个迷恋女人、毒品、酒精等一切有始无终的东西的画家,笔下的性感居然是一个歪着脑袋的长颈女人。最得我心的画作并非上述,却是我从前并不知道的一位叫皮埃尔?博纳尔的两幅作品:《甜点,或餐后》和《到南特的路》。《甜点,或餐后》的背景是暖红色,无端给人紧张。画中博纳尔的夫人和画家雷东的儿子正坐在餐桌旁发呆。表现了人在饭饱后的一段小小的空白:短暂,漫长,无聊,有所等待。谁都不知道,那个瞬间,意识趁机脱离轨道,流过了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流过。后者是简单的一条路和两旁的风景,我喜欢铁灰色的占去一半比例的背景色,上面还有旋涡似的纹路,让人遐想。喜欢什么,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影。这两幅画迎合的,是我心里不着调的迷茫,和对神秘的崇尚。回来查他的资料得知,除了短暂的纳比派生涯,博纳尔几乎不入任何帮派,自成一家,生活简单,题材范围狭小。一生只爱一个年长于他的女人,并不厌在画作中反复描摹。虽则老去,仍不改初时之情。他用笔琐细,晚年对光线的表现更尽极致,以至画中实物多虚幻不成形,却传达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果然与我某些向往有印证之处。
  看窗外,正晚霞如燃,北京很久都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傍晚了。我想起莫奈的睡莲系列里有一幅晚间的图,在他家的水塘上,晚霞如坠入水域的一团流火。用不着回忆,那上个世纪、上上个世纪的印象正好从身边走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莫奈到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