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墨香
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问学生:读过《水浒》的举手。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面面相觑,居然没有一只手举起来。无奈之余,我又问:那你们课外都读什么书啊?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几米,韩寒,郭敬明……甚至还有学生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读书,网上什么没有啊。
这群高二的学生,每每需要他们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内知识时,我每每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书,读书,莫非真的过时真的落伍了吗?
不由得记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记起了那段与书为伴的青春岁月。
那时读书,可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可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电视还没有其他普及的娱乐方式而学生看电视又被家长普遍禁止吧,所以,那时读书是大多数学生首选的休闲方式。
那时的团场还不是很富裕,学生兜里的零用钱多用来买午餐。大多数学生宁愿渴着也舍不得去买三毛钱一根的雪糕,更不要说什么零食,饮料了。但一到周六,团部那小小的新华书店就会磁石般吸引着众多学生的脚步,遇到喜欢的书,几天的午餐不吃也要把它买回来。
我和几个好朋友更是爱书一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书的铁杆“粉丝”。书店自然成了我们常去的地方。记得上高中时正流行席慕容的文章,她的书走得很快。那回和好友胡燕,高庆华去书店,一进门,席慕容的《席慕容诗歌精选》和《写给幸福》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精美雅致的封面诱惑着我们阅读的欲望。我和胡燕几乎是抢着付钱一人买了一本。那时,我们是连买根一毛钱的冰棍儿都视为奢侈的,但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就管不住自己的口袋了。捧着书,翻看着向往已久的文字,心里那个美那个满足啊,可能就像现在的学生在网上玩了个通宵。至今,那本薄薄的诗集还留在我的书架上,那泛黄的书页记载着我单纯而快乐的中学时光。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相互借阅,一本好书或好杂志,只要借出手,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自己手中,即使回到自己手中,也已是风尘累累,破旧不堪了:卷了边,折了角……最让人心疼的是书中竟然沾了污渍或缺了页,那种心痛的感觉宛如恋人被毁了容——是的,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书,就是我们内心须臾不可分的恋人啊。
九二年到乌市求学,紧张的学习之余,最爱去的地方就是西北路书店。那时,它有四层楼,是乌市最大的书店。一走进书店,满眼都是书啊,顿觉自己是条鱼游入了无边的海洋。不用说,本来就不多的零花钱又统统买书了。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买《平凡的世界》的情形,可能三部厚厚的《平凡的世界》是我所购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头”吧。
和平常一样,周六我和好友一同去西北路看书,我们直奔三楼,那层是卖文学类图书的,是学中文的我们最钟情的地方。我的目光扫过一排排图书,突然,“平凡的世界“几个字跃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中一阵狂喜,禁不住叫出声来:啊,平凡的世界!赶忙抽下来,墨绿色的封面烫金的题目正如书中的内容一样朴素而不张扬。来乌市之前,我就在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听着这部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大奖的长篇小说,并被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深深吸引。现在,遇见了原著,怎能不让我狂喜呢?
我毫不犹豫的将三册书取下来,一看价钱:21.7元!我心中一颤,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天价了,它是我半个多月的生活费啊,我一件衣服也才十几元。但我只是稍一犹豫就付了书款,少吃几顿好吃的饭菜换回一顿心仪已久的精神盛宴,还是挺值得的。回到宿舍,那三本《平凡的世界》引发了全体舍友的尖叫。当然,是我拥有优先阅读权。一天学习下来,斜倚在床头,打开书,走进路遥笔下的黄土高原,和孙少平,田晓霞同哭同笑同叹息,一天的疲倦全溜到九霄云外了。那种由阅读而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读书的人真得很难领会。
走上社会,家庭,工作占去自己很多精力,但夜读的习惯一直没有丢弃。忙碌一天后,拧亮台灯,哪怕是读几页《读者》呢,自己干燥的心灵都如得到了甘霖的灌溉。
但是,现在的孩子拥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却宁愿把它消耗在网络,游戏中。难道悠悠墨香真的敌不住这物质化,数字化的时代吗?可我真的认为:读书,尤其是读有质量的经典真的是对抗这个浮华社会,使心灵宁静淡定的最好选择啊!
书——我心灵的家园。
墨香——我终生的守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