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解读自然味

即将端午的日子,我们去看望了“两个人”:一个寡语威严的老先生和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他们超凡脱俗,喜欢静默地坐在关中西府的大地上,凝视长空。
  老先生正襟危坐,神色严肃,似有所思,有浑厚雄壮之势,小姑娘则双掌着地,一腿叠于另一膝上,仰颈而坐,面露喜色,很撩人的调皮模样,可爱非常。
  所谓“老先生”者,即“大散关”。没错,就是爱国诗人陆游诗句中频频出现的大散关。在《宝鸡志》中我们可寻到些关于这“老先生”的生平简历:大散关,亦名散关,关中四关之一。其位于陕西宝鸡市南26公里的大散岭上,是周朝散国的关隘,遂得名“散关”,它是终南山西向的尽处,也是陇首东起的开端,扼南北交通要道,为“秦蜀之噤喉”。文曰“关当山川之会,扼南北之交,北下得此,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盖自禹迹以来,散关恒为孔道矣”,真乃兵家必争之地也。
  今有幸来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的散关观览,兴奋异常。山下,有一间“陆游祠”,占着不很阔绰的地方——大约有一间小教室那样大小,却很显眼,于我印象颇为深刻。
  踏进祠堂,略观四处,简单粗陋。祠当中立有诗人陆游之像,约高三米,宽一米,只见像人身着宽口长衣,浓眉圆目,高眉厚唇,鬓须及颈,耳半隐于冠内,神情庄重,左手背后,右手持卷,一副文臣模样,忠贞之仪。使人不禁想起《书愤》里的诗句来:“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成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进而便联想到诗人一生的所遭所遇,想到他志在收复中原,雪洗国耻,然而南宋政主却误丧时机,终让统一大业化为泡影,诗人迫于无奈,只能书愤写志,叹惋终生,真可谓忠贞爱国的贤臣啊!
  陆游像后的墙壁上绘有松树,着了彩,大约是说此像人之魂长寿长存的意思罢,或者是为了渲染祠内颜色也未可知。松树两侧题有对联:“千重叠嶂入云端,万仞奇峰接天际”,“剑门春雨洗征衣,教异秋风传佳句”,这两副对联其各自间又夹写着密实的小字诗句,因那毛笔字写的甚草,我不能全认得,所以并未读完,只晓得是写陆游、大散关的就是了。
  人像的东西面壁上,皆彩绘有历史小图,似“清明上河图”一隅的样子。只见身着各样古衣的小人儿,或习武弄剑,或上疏进谏,或开店叫卖,或撑橹划船,或打仗杀敌……姿态百般,模样万千,很有生趣。
  出了祠堂有一小路,沿其行走,绕祠堂半周,便得一水泥台阶,很陡。不必思虑太多,只是顺着这人造阶级上去即是登山了,越向高处台阶越窄,且阶面也不平整了,略向后倾。我以为这最能说明大散关的高峻雄险了,古诗亦曰“过往长途日色稀,雪花如掌扑行衣,岭头却望来人处,恃地身疑如鸟飞”,只可惜我们于初夏时节来此地,未能领略到如掌雪花的扑面而来,那也许更有一番趣味呢,但“身疑如鸟飞”是体味到了极致,它真的是“路尽蜀山险,气增秦地雄”!
  行至山腰处,又有雕像屹立——是两个武士,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宋将吴氏兄弟了。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311年),金兵南下,侵犯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扼险于此,与金兵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打败了金兵,金兀术仅以身免。我想或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兄弟二人,才又塑了像罢,这大散关真是见证了太多的兵事争斗,记载了太多的英雄伟人。
  我们一路跌滚摸爬,气喘吁吁好容易到达“山顶”了,俯身下看,一股水流正在远山中涌动,似一条白色的绸缎嵌在绿色山丛中,但其不接连天地,只显身于峻山之腰部,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肃穆美,少了亲切之感。这“山顶”处,仍有陆游像一尊,石制而成,与祠堂内那个不同,这“陆游”乃手背后,面向众山,很符合放翁“脱巾漉酒,柱笏看山”之性癖。我恍若听见放翁低吟:“昔日戌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发欲暮,扬鞭归散关。……”
  访完这位严森森、深沉庄重的“老先生”,我感慨至深:不知是大散关因了陆游而沉重,还是陆游因了大散关让世人觉得这山沉重,抑或根本不关诗人的事,只缘这大散关本生的奇,长的险,诱起频频战事,所以更显悲壮?总之,我认为此地不是有钱人欢娱享乐的好去处,倒是文人志士所倒之佳所。
  人言道“走家串户”,即访了这家探那家。我们拜过大散关后,调转车头,随即看望银洞峡去了——她可是个清纯可人,亮丽清新的小姑娘,美丽动人呦!
  这“姑娘”位于宝鸡市18公里的川陕公路上,与方才的“先生”是近邻,二人隔距仅8公里。她是由大河、竹沟、银洞峡三条长峡谷及周围一百余座山峦构成,清姜诸河萦绕其间,清丽秀美。
  接下来便又是爬山越峡,但这里并未有人工砌好的石阶,上山均靠自己“开路”,石块、土堆,能踩便踏的都可置于脚足下,溪水于身边乱石中倾溢,哗啦作响,湿润清凉的空气沁人心脾,斑驳的树影斜洒在巨岩之上,沿途的稀奇花草也绽容微笑,多么生动美丽的图景呵!
  山上的虫鸣鸟叫也动听诱人,它不像山脚处的虫鸟,声音响亮连续“嘻、嘻、嘻、嘻、嘻……”躁人恼人,它的音鸣空灵婉转,强弱有序,间竭间鸣,似唱一支旋律悠扬的小曲儿,悦耳舒心,心境畅然明快,不自禁间你也和着这曲调,哼唱起来……
  山路曲折迂迴,转眼间一粗砺巨石呈于眼前。我用手触摸石身,觉它通体透凉,不解,仰头望,恍悟:一泾溪水顺石滴流,水流所到之处皆长满青苔,原是“导凉”现象!那种奇妙的心境,真是无以言表。
  途中碰见诸多游人,各得其趣:或挖土于石根下,或网鱼在清溪中,或剥苔于石面上,或嬉戏于水中央……还有更令人惊怪的:几个妇女竟手持毛线针,坐在平稳的石块上织起毛衣来,真是悠然自在。我也不甘示弱,贪婪地揪拽着奇花异草,捆绑成束,添自乐之趣。
  上山时我并没有很留意“竹沟”“槐树林”等标识性的碑牌,但在我到了这“银洞峡”时,便不得不擦亮双目细看美景了:一泻瀑布飞流而下,似无数珍珠于天中倾倒,声音巨响,气势壮阔,略走进它一步,便凉风拂面,秀发飞扬,水滴溅肤,清凉彻骨,冷气直冲肺腑,不禁使你抱臂耸肩,毛骨悚然,好冷。瀑布边的岩石上书曰“九尺飞”,尾字以模糊不清了,但仍然猜得它是“天”字,因为用“九尺飞天”来描容这瀑布的形态应该是极适宜的了。“九尺飞天”的瀑布泻于一小潭中,这潭面上便也平静不得,仿若无数鱼儿在水里嬉闹,吐出层层水泡,水晕点点皆是。
  游玩已终,情致未尽。威仪严肃的大散关也好,情趣满溢的银洞峡也罢,皆让我们品味了大自然的韵致,丰富了个人情操,使我们从繁厚的书卷中抽身出来,吸一口旷谷之气,尝一口幽山之泉,感受大自然的清鲜滋味,使心境旷然豁达,明朗鲜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自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