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悟“不惑”
寒来暑往,甲申年过了大半,甲辰年出生、初涉不惑的我,正初步感悟不惑之真髓。回味起来,生活在父母身边的童年,才真是无惑(无忧无虑)。尽管那段时间父母千辛万苦带着我们姐弟几个,从我们的出生地——浏阳河源头的连云山下一个叫金坑的小山冲,迁回汨罗江畔的平江西乡向家——我们的祖籍所在地,两边的家都是照明靠油灯、报时靠鸡鸣的小山村,但山路弯弯,小溪潺潺,实为城里难觅的一道风景;尽管那是一个从年头到年尾天天都要出大寨工,却难使一家老小粗粮裹腹,只能在过生日时吃上一个蛋、过年或来贵客时才能吃上一顿肉的年代,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倒也融洽纯真。在父母的身边生活了15年,受过穷,吃过苦,挨过骂,但更多的是呵护和鼓励。父母斗大字不识一箩筐,不善用言辞表达感情。当我有进步时,他们脸上挂着只有我读得懂的笑容;当我失意时,他们也只有“看下一次吧”这句不咸不淡的话。那时的我还真无惑(不明事理),免不了有些怨气。长大后才逐渐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爱是那么的深沉。
15岁刚满,我作为高中毕业时母校唯一上线的应届生考上大学,走进了预备教师的行列。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父亲使劲地抽着喇叭筒,母亲煮好了给我路上吃的茶盐蛋。送行去小镇的那两三里沙路,似乎很长,又似乎太短,母亲望着我和送我去学校的父亲上了车,两行热泪挂在脸颊,车子在开动,我看见母亲擦眼泪,不知不觉中我的双眼已被眼泪模糊,我好像第一次发现父亲和母亲额头上的皱纹是那么的深,那么的细,就像一部岁月的经典,可我从未认真阅读过。在异乡第一次收到父母的来信,还未拆开,我的眼泪已流了下来。以后的岁月,我就揣着父母的叮嘱:老实为人,扎实读书,踏实做事。
从大学出来,不到19岁的我回到读高中的母校,走上三尺讲台。作为刚从农家出去又回到农村的大孩子,更能体会农家父母送子读书的困苦和农家孩子求学成才的艰辛,心里只念着工作,只装着学生。有付出,自有收获,“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时常与我的名字连在一起,教学之余撰写的教学教研论文,不少在省级和国家级教育教研刊物上变成铅字,还几度被评为县、市优秀教师,28岁那年被推上了教导主任的岗位,后又调入县城重点中学,再到省城重点中学,辅导学生参加奥赛累获殊荣,35岁那年被评为高级教师,38岁时被中国数学会授予全国中学数学奥赛一级教练员,随后调入正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的沿海城市广州,加盟作为全国“千强”建设对象的南粤名校——广东番禺中学,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干得也越来越认真了。
踏入不惑之年,在老父眼中我仍是个孩子,在孩子面前我是父亲。没有了孩子似的迷茫懵懂,还没有老父般墨守成规;少了些孩子的激情浪漫,也不像老父那样暮气横秋;没有了孩子那么强的好奇心,也不至于像老父那样颓废。不惑真好:稳健而富有魅力,工作拿得起放得下,事业正蒸蒸日上,待人接物不着规矩也成方圆。不惑就像正在攀登人生之巅,可以回顾来路,又可极目远眺。
不惑有不惑的魅力:经历了人生的风霜雨雪,品尝了世事的苦辣甜酸,成熟代替了稚嫩,从容取代了紧张,充实中透着内涵,超脱中露出练达,性格不急不躁,生活不愠不火。人生的坐标,已基本拔正: 追求深沉实在,图个平稳泰然。
不惑有不惑的深刻:不能爱的坚决不爱,不该想的绝不去想,不可求的千万别求。处世大智若愚,为人豁达宽厚,讲话稀声大气,办事举重若轻。这就是不惑的真髓,犹如陈年佳酿,浓而芳洌,醇而味甘。
不惑有不惑的无奈:上有老,下有小,内要务,外要交;不惑有不惑的紧迫:向前看,黄昏在逼近,经验老到的长者衣钵难承;回头瞧,行程已过半,朝气蓬勃的后生正急步追上。又要事业有成,又要家庭和睦,又要儿女成才,又要身体康健。顾不上留连身边的秀丽景色,辜负了周围的大好河山,只管马不停蹄,在风雨兼程中感受快乐,这便是不惑者对人生、对快乐的真正诠释。
生命如歌,初涉不惑的我刚开始感悟不惑的时候,感激与信心一同涌上心头,因为我的心里始终揣着15岁离家时父母的叮嘱:老实为人,扎实读书,踏实做事。去年满39岁生日时所作的小诗也许可以表达我的心情:
飞逝流光又一秋,功名尘土愧朋俦。
教书哪有惊人绩,逆水犹撑刳木舟。
淡泊襟怀如昊日,忠诚事业作黄牛。
阴晴冷暖何须计,不惑华年浪里求。
西方有语:人生从40岁开始;东方有言: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踏入不惑的朋友们,让我们凭着不惑独具的魅力和深刻,来认识人生,把握自己;借着不惑特有的无奈和紧迫,去拼搏进取,收获成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