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引发的麻烦
人物情节:由来一场荒唐!050411班同学;一份报纸引发的荒唐;世人的眼睛;反思?我们要做的到底是什么?面对世界,我们的心?剧名:一份报纸引发的荒唐
[ 第一幕 ] 湖州师范学院050411班教室
晚自习,教室(静得让人感觉到些许恐怖)。同学们都在忙着自己的分配,几个男生被推挤到角落,偶然间也会碎语。虽说静得吓人,可一旦破势,那也将不可收拾,教室在“可能”的引动下俨然会成为一个大杂坛。
潘迪(小湖州),本班团支书,平时最爱看报了,看了之后还总感慨颇多,此乃他的一个癖好。
潘迪(小湖州):哈,又有美女来点名了,还是刘妙妙,有点好的,嘿嘿 ̄ ̄
唐国夏(小灵通):就是那个被你传说的{刘 ̄— ̄},强!?!,不如你就 ̄ ̄(窃笑)……
小湖州:那可不行,我可是正经人 ̄ ̄,不干那事的,我也就是那么一说嘛!(心里没底)
小灵通:你说过的还少吗?从 ̄ ̄ ̄到 ̄ ̄ ̄,那统共加在一起,可就是两位数了,嘿 ̄ ̄,瞧你?<得意 ̄ ̄>^ ^
张志刚(猛男一号):我操,你妈的还真是了不得了,全班的女生都快被你“俘虏”了,可真行,小可佩服佩服(他的眼神有些奇特,射杀出不一般的强度,倘若直视,亦可能被刺伤某个侧面的角落)。
小湖州躲闪,怕 ̄ ̄,?怕的是一阵狂风袭面而来,于是他转移话题,拿起他手中的报纸,一阵宣播,又是!
小湖州(紧接):还有这样的事,你们说奇怪不奇怪,真是让人不可置信呀,哎呀呀,我们 ̄ ̄
赵侃(怕狗的):你在说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说,不说清楚我就杀了你 ̄ ̄(说话间带着刻薄,倒也没显特别恶意,只是缓解气氛而已)。
小湖州:好了,好了,我说,我说啦,你们拿去看看吧 ̄ ̄
(说话间,那报纸已出现在众人的手中,相互传递着 ̄ ̄)
那报纸上的内容,大致如下: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凯里有两张城市名片: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然而,凯里在国内广为人知却是因为一张妖魔化的文化标签——“丐乡”。 在凯里,只要提到“丐乡”的称呼,凯里人就“鬼火戳”。“丐乡”是怎么得来的?这个充满了歧视与侮辱意味的地域标签又给凯里人带来了什么呢?无论是当地政府领导、基层干部、教育部门甚至是寨子里的村民,“丐乡”这个词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只要是提到“乞讨”,他们都会显得神色凝重、分外戒备。
(这让这群年轻的小伙子们一个个都像着了一层魔,许久,默然……)
(大家陷入了沉思……)
近日来,人文学院要组织一次学生科研活动,于是大家就想着,可能要在这一方面 ̄ ̄,也都还没有确定,无人先提出来。
(此刻,汤亚文走了过来,对着潘迪又是一阵乱吼,弄得大家慌乱不堪)。
汤亚文:我就要嘛,我要 ̄ ̄,你到底给不?!
小湖州:行啦,注意形象啊,不然可不对的。
汤亚文:哼,随便,你想怎样便怎样!(说着走开了,撅着嘴,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俨然一个生着气的小女孩)。
小灵通:天啦,潘迪同志,你得好好管教一下啦,哎,孜孜 ̄ ̄!
小湖州:知道啦,我会尽力的,你就瞧好罗 ̄ ̄!
这可教小湖州如何是好呀!一句话:难办呀!
教室里,此刻,其她同学也在嘀咕,但隐约间还是摸不出她们的言语。
(还有两个男生到现在可还一个字也还没讲呢,一个是萧然,另一位便是十几年内鼎鼎大名的江湖上销声已久的“轻功水上漂”杨峰杨大侠。此人功夫虽不怎么样,但在江湖上却有很大的威望,由于老爱生什么乱七八糟的病,捞了个“饼王”的称号,可不光是他爱吃饼,不过也算是对“病”的一个格外的美谐音。)
饼王:不如我们就搞那个算了(这话听起来总让人感觉到怪怪的,隐约 ̄ ̄)。
萧然:待会下课你们谁去买饼干和香蕉啊?
小灵通:问饼王吧,他也算半个专业人士,哈哈 ̄ ̄
萧然:去不去啊,阿饼?
饼王:(居然叫我阿饼,这么难听,哼,我得耍耍他 ̄)哈,去,不去,去,不去,还是去不去!?!去就是不去,不去就是去!
萧然:哎呀,饼哥,到底去不去嘛,你倒是给个话呀,人家等得慌!
饼王:(一身鸡皮)孜孜,更让人受不来了,去啦,要不我就被鸡皮给“鸡”死了。
下课后,大家离开了教室。
[ 第二幕 ] 从教室到“垃圾街”
好繁荣的一片景象呀!
夜市,夜市,有点荒唐的夜市!
其余四位早已回到寝室,他们俩径直奔那去了(蹦蹦跳跳好可爱,真是风景,风景呀)。
萧然:你说还应该买点什么“东东”好呢?嘿嘿 ̄ ̄
饼王:那就买点我吧,把我买了岂不得你意。
萧然:旗杆旗杆?(真是荒唐,把“岂敢”弄成“旗杆”了,哎,也不能多说什么,悲哀…)
悲哀,也还真是悲哀!
饼王:现在摆摊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竞争。有些小贩就瞅准这个机会,纷纷“送货上门”,人们做完事,三三两两去烫上几串,味美可口,又经济实惠,顾客满意,摊主开心,生意越来越红火。[你看,摊主们各显神技,随便来一两串,麻得你嘴皮木,辣得你舌头麻。即使在寒冬,也“烫”得你汗流浃背,心花怒放。那种滋味啊--真是欲罢不能!][除“麻辣烫”外,那些面摊也很红火。面条,谁没吃过?但夜市的面条却有它的特色,肯在“精”和“细”上下功夫,讲究色、香、味。面条大多选用上等精粉,加上少许猪油,经充分的搓揉细切成丝,用大火煮沸,放些泡菜,辅以各种作料精制而成。这种透亮柔软的面条,闻起来香喷喷的,吃起来清新爽口。加上摊主的笑迎喜送,彬彬有礼,诱得你不得不胃口大开,一饱口福。特别是那“刀削面”的操作技巧,真是山城一绝,让你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一个个“削面”师傅,好似训练有素的表演家,他们半蹲身子,将左手中的面团不断转动,右手持着银刀飞快挥舞,一条条薄薄的面片如雪花般准确地飘撒在距身边两米远的沸锅内,赢得过往行人同声喝彩,无形之中,也招揽了更多的食客……]
饼王:你买好了没,回去。
萧然:好的,走吧(两人离开了垃圾街 ̄ ̄,朝寝室而去)。
手中各一份,颇为兴奋(朝着寝室的方向,有两个身影,越发模糊)。
[ 第三幕 ] 男生寝室,2—401
那里隐秘的许多让人有种心灵的期盼!
[摄像头对准门是一个镜头的开始{门上的2—401清晰可辨},缓缓绕门而进]
晚上的灯光亦不是那么强烈,引得一室迷失于朦胧与祥和的交界点。
小灵通的墙壁贴满美女的壁纸{摄像头在那停留了好一阵方才转移视线}
饼王:今晚的事你们还有印象吗?就是那报纸上的事。
小湖州:那是,不如我们 ̄ ̄(他预言又止,声音低沉,有被封杀的危险)
怕狗的:那去吧{似乎是对萧然的圣旨,立马得到回音“好呀,你去我就去”,[俨然一副‘尊旨,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意。]
小灵通,猛男一号(这回好似声音比较齐)再带一个饼王:好啊,什么时候?这可是大工程,也有关我们的项目,还得先做好准备不是。
大伙商定——[找个假期比较长的时间出发][临行时,小湖州说不去了,理由是从没离开过湖州,哎,真不傀是‘小湖州’啊]
[拉灭了灯,该场结束]
[ 第四幕 ] 出租车上
我们还是又来回味了一番那报纸上的内容:[贵州省凯里市是全国有名的“丐乡”,据称这里有些镇60%的人都出来“讨饭”,凯里市一个小学有近2/3的小学生曾在春节期间外出行乞,积攒学费。乞讨,俨然成了当地一些村镇的“产业”。在一个贫困地区将乞讨作为生活出路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却开始“禁讨”,以减少流浪乞讨人员对城市的困扰。苏州,这个全国最具活力的古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它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禁讨令”。]
[苏州,凯里。凯里,苏州。]{街上,出租车司机老许}
老许:你们是学生,来这里的观光吗?这里可是旅游名地呀!
我们看着自己所能看到的最大视力范围:[凯里带有浓郁的西部小城特色:楼宇不高,大多数街道,但城市很整洁。街道上,穿着鲜艳时装、打扮入时的妙龄少女与背着背篓、挑着竹筐的进城农民相互拥挤在一起。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清新与亮丽,惟一能让人想起这是处在苗乡的是那些不时出现的穿着黑色布衣、头上裹着毛巾的苗家妇女。据介绍,凯里全
市共有约40万人口,其中苗族超过一半。]
小灵通:你们这里什么最有名呀?
老许(当然也能嗅出丝毫的不):不是啊,这里没什么的,我不是板溪人。(他似乎反复与有意在强调)
怕狗的:喂,师傅,带我们到板溪小学去吧,我们去那有事。
老许(带着惊异的目光扫视着我们这群疯狂之徒);{没有言语,又过了三分钟,突然冒出一句:何必呢?哎!}
[我们也来不及顾那么多,一心奔的就是那里]
[ 第五幕 ]板溪小学校园
校园环境:[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两排低矮的校舍,虽不至于年久失修,但却也让人觉得揪心,老师的办公室有一些没有门,用厚厚的帘子挡着。学校里几乎见不到什么课间娱乐设施(即使有,估计也没有地方安置),更谈不上什么绿化了,只有几棵小树。中间的一条小道勉强铺上了砖头,其它的未加任何装修,下雨时一定泥泞不堪。不过校园虽小,却处处可以感到这里的整齐、干净。]
[小学只有两名老师:校长蒋瑞蒋老师,还有一个年纪颇大的近乎退休的余允海老师。余老师将一切都献身于小学的教育事业,真可谓是劳苦功高呀!]
(那日,并未看到很多的学生,有个叫皮蛋的倒是印象颇深,老师们说他们又去“工作”了。)
小灵通(心里一直在想,没有发声):悲哀,悲哀,悲哀呀……
怕狗的:这里该不会有狗吧,说着倒显得有些怕起来,{与那魁梧的身子着实不太匹配},余老师也在暗自偷笑:不会吧,你小子看不出来呀!
怕狗的:就是怕嘛,每个人都有他非常脆弱的一面,俺就是脆狗,咋的?
蒋老师:来个东北的呀,跑什么来啦?感觉好吗?
怕狗的:什么呀,这是哪里的话,蒋老师呀,你们这里好像怪怪的,我们是想了解一下……[往正事上引]
余老师:我们进去坐吧,有什么坐下来慢慢谈吧(这句说得还算人话)。
蒋校长(发话):进去吧。
说话间一行几人进了校长办公室。
[ 第六幕 ] 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亦是相当简陋:[破桌椅上放着几本破课本,俨然一个破的世界,尽管如此,但都相当整齐,一种有条不紊在那样的破环境中也让人看得那般明显。]
余老师:我们这里实在是太穷了,我读书时也是借的钱……不瞒你说,那么些钱我也是还了一辈子的,见笑{说着都不好意思起来},我去年才还清的。说话间自己又感叹起来,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呀。
没等大家说,余老师又滔滔起来。
余老师:镇里有5万人,每年外出打工的差不多有1万多。能出去的都出去了,很多村里死了人连抬棺材的人都没了,再叹 ̄ ̄
余老师指着前方的寨子。我们顺眼望去:小村寨坐落在半山腰,一座座木板房从眼前闪过,木板墙壁大多没有光泽,泛着黑色,还有的透着陈旧的黑色,一间刚刚盖好不久的木板房格外显眼。
蒋老师:每年一放寒暑假,板溪一带的学生大部分都会到外面去讨钱,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
饼王,志刚:风气?风气?那这也太恐怖了吧。
余老师:小伙子们,你们还不知道的呀。这里本身自然条件就不好,山高,地少,交通不便,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每家人都生三四个孩子,有的甚至还有五六个,人多地少,地里的粮食连吃的都不够……
萧然:傻嘛,傻啊,就是傻啦(心里这么想,他也不能径直就这么说出来)。
蒋老师还是有些欣慰:虽然外出乞讨的学生很多,但当地真正失学的孩子很少。一般在假期结束时,这些外出乞讨的孩子都会按时回校上学。
结束与老师们的谈话后,我们一行来到学生家里,求更深的了解。
[ 第七幕 ] 面对学生家长与学生
[ 这是一座木板已经发黑的木屋。屋子一共两间,屋里除了一些农具外,连桌子都没有。]
我们很顺利便见到了当地著名“讨手”李英平,因为这个10岁的小孩刚刚从佛山“讨学费”回到村里十来天。
李英平(抿着嘴回答我们的问题):头天考完试,我们第二天就去了,我们扒的是煤车,一共有12个人,去过肇庆、佛山、龙江、西桥,我们住在大街上,下雨时就躲到别人屋檐下……
我们也开门见山:为什么要出去讨钱?
李英平:因为家里没有钱,我想读书!(眼睛有些湿润)
她补充:我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后来爸爸又给她娶了一个哑巴后妈,并给她生了一个妹妹。他们家四个人,但却只有她爸爸一个人的土地。
听到这里,我们几人都深有感触,尤其是那萧然。(一个动手掏钱的动作被小灵通看到了)
我们问孩子父亲:你对此问题怎么看?
大男人在那哭:{他也算是当地比较勤快的了,叫李学风}[其实他压根儿就没念过书,才起这么个名来充斥一下的]
还是不好意思:没有办法,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要是有一点办法我也不会让孩子出去……〈那生硬的语言让人听来是那么吃力〉!
我们伤心地离开了,临走还递给他们几百块钱。
[ 第八幕 ] 世人的眼睛
世人的眼睛啊!
[出现许许多多的眼睛,都看着,可又有几个是明亮的呢?]
李氏没有注册!?白天夜里分隔两处!
也难怪?!?
世人的眼睛!?!
[ 第九幕 ] 一份报纸引发的麻烦
一份小小的报纸,竟引发出这一系列的奇怪,不得不叫世人感叹!我们回学校后着手整理资料。小灵通却有意外的发现。他将此次行动称之为“ZZYTD绝密”!
小湖州:都怪我,我以后对报纸要“暴止”了。(到底怎样,也没谁那么无聊去管)
大家:我们不如去要饭吧……〈狂笑——好几分钟〉……
(剧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