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香魂

我去香妃墓的那天,喀什的天空有些阴云。临近春节了,所以除了我们,竟没有其它一个游客。
  车驶进距喀什东北郊大约五公里的浩罕村时,朋友说:香妃的故乡到了。此时的喀什不是旅游的旺季。阿帕霍加的故乡依旧清冷。偶尔过往的女子纱巾掩面,行色匆匆。
  街道也还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浩罕村的旧居却以历史的姿态从车窗前一排排闪过。斑驳的墙面,露出土坯的脚角。这里或许住过阿帕霍加时代的维吾尔老人。而如今,人去楼未空。矮矮的,维吾尔特色的木门,颜色尽褪,那上面印满了浩罕村几代人的手纹。深受维吾尔热爱的天竺葵花掩不住春色,从小小的窗户中露出俏脸。这莫非也是香妃三百多年前养过的花吗?我倒希望木门“吱呀”一开,一个绝色的维吾尔女子站在几乎磨平的门槛上朝外张望。三百多年前的阳光和今天一样。而香妃的故乡,理应也是出美女的地方呀!
  明末清初,香妃不过是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霍加的一个孙女。因为美丽绝伦,因为战争与政治。二十六岁独守闺阁的她才入清宫,成为五十多岁乾隆的妃子。据说香妃入宫,并没有走传统的选妃程序。据说乾隆也非常宠爱这个有异香的维吾尔女子,以至于喀什人民世代引以为荣。
  可是,在佳丽缤纷的后宫,在满人的紫禁城里,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受着完全不同民族教育的女子,该怎样适应语言与生活的改变?该怎样面对与众多嫔妃共有一个即将老年的男人?假如我们不要把冰冷的政治与这样一位可爱的女子相提并论,假如我们猜想香妃在她们花样年华曾有过想爱而不能爱的意中人。即使锦衣玉食,皇帝宠爱;即使陪伴皇帝游玩过中国的半壁江山;即使她的家人随她入京,享受荣华富贵。那又能怎能样呢?谁能解她心中的困惑、忧郁?
  我站在香妃墓前,周围弥漫着冷冷的湿气,让我禁不住怜惜起这位长眠于此的奇异女子。她的坟包并不高大,与她同辈的姐妹们一样。紧靠着墓室的东北角,两朵黄色的花显示出她与别的女子的不同。而中间依次排列着她的祖父与父亲。阿帕霍加家族就是在死后也要遵循严格的男尊女卑制度。
  几百年历史沧桑,谁又敢否认,阿帕霍加陵墓大大小小五十八座坟包哪个没有沾染香妃的名气?包括那几个幼年夭折的孩子。能跟香妃葬在一起,受了天下多少人的朝觐,不知是不是一种造化?
  冬日的寒冷将白底蓝花的琉璃瓦映衬的格外醒目,高大的陵墓整个用这种琉璃瓦覆盖,庄重素雅,显示出阿帕霍加地位的显赫。具说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已经失传。香妃墓又给世人留下了一道迷。那么,香妃墓上的琉璃瓦还能撑多少年?三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已将这些失传的琉璃瓦片剥落得斑斑驳驳。我们又怎么能用现代的技术替代曾经的辉煌?
  香妃墓室的一角,静静地停放着那辆运她回家的马车。那是一辆两层马车,上层放衣物,底层放尸身。据说,就是它在漫漫黄沙与戈壁滩的路上行程万里,历时三年,运送香妃魂归故里。那是一辆代表着伊斯兰教规的马车。按照教规,香妃死后已经与夫家解除了婚约。在清代的历史上,能与皇帝解除婚约的,能有几个?
  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有美貌的维吾尔姑娘,身着盛装扮作香妃与游人合影。人们总是慕名想留下香妃的影子。
  门外的圣水泉边也有游人盛水,带走一瓶,沾一点当年香妃喝过的泉水灵气。
  可是,一切都遥不可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