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有邻——《家是一个圆心》之七
也许是山居人家更适宜于入诗入画的原因,在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中,山居人家在文艺史上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描绘的题材。山青水秀,烟缭云绕;茅舍前数口荷塘,塘边柳枝轻摇,茅舍后一片桑园,园中鸟语啁啾;白天清泉石上流,夜晚明月松间照,再有白须老翁与垂苕幼童嬉戏于屋前的空坪上,真是一幅喜盈盈乐融融的生活画面。不过,你品诗赏画千万别忽略了那十分重要的细节,就是居家有邻。单门独户即使在风光如画的地方也会显得冷清孤寂,而有个左邻右舍,生活的情趣就平添了几分浓郁,“把酒话桑麻”也有个相互交流的对象。有了风光秀丽的环境又有了和睦相处的邻里,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还有什么可心烦意乱的呢。否则那官场失意的陶渊明辞官回乡后也不会有那种释然的心情去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篇了。古人在地广人稀的年代尚且希望与人为邻,更何况满世界人口骤增的今人乎。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深山走向平原,由小群居汇成为大聚合,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生活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集镇形成了县城形成了都市。故而,只要落脚定居,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必定会有左邻右舍上家下户的,与此同时,你也同样成为了别人的左邻右舍。老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这可是多年的感受和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邻里道德准则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谱写出了一篇篇天长地久、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动人篇章。
进入了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同居住在一个空间里的人们彼此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居家有邻,这既是人们的自愿组合也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你我同在苍茫天穹下的方寸之间,面临着同一条河,头顶着同一片云。有歌唱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风转,风不转心转”,也概括出邻里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邻里之间同饮一江水,同说一种方言,若投之以桃必报之以李。即使牙齿和舌头偶有磕碰,彼此识大体重大局也就春风化雨云开雾散了。
当然,好邻居也不是谁都能摊上的。古人可以择邻而居,比如孟母就因为儿子孟柯的学业受环境影响而三度择邻。不是说现代人没有这样的选择,但毕竟现在选择邻居相对就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了,尤其在城市里。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绝大多数属于国字头单位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都住在享受单位特补的大院里,这形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邻里结构。这些既是同事又是邻居无论从公从私都是知己知彼了如指掌。因为工作、晋级、职称甚至住房、福利、奖金等问题免不了磨擦而关系微妙。本来下了班可以把那些矛盾搁置一旁而在另一番天地里放纵轻松,可单位的宿舍如办公室一样再一次把人们拴在了一起。过多的微妙自然就使整个空气变得沉闷起来,像有乌云堆积似地,至于什么时候下雨不过只是时间早晚了。楼上的无意跺了一下脚,楼下的就认为是有意找碴;此家的女主人与彼家的男主人下了班还在谈办公室里,那么,此家的男主人与彼家的女主人就免不了指桑骂槐地警告自己的配偶“兔子不吃窝边草”也告诫对方“不得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邻里关系成为了一个危险的导火索。
好在住房结构的改善暂时缓解了这种矛盾的激化。
住房的结构变化使邻里关系产生了距离,其实,最佳的关系是需要距离的。每个人的居住环境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把家门一关,就是一方天地。里面有卧室有厨房有卫生间,这样的房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了各自家庭的春光不外泄。不再像过去的大杂院,大家使用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甚至公共水龙头,三五长舌者凑在一块热衷于邻里的隐私,说完东家说西家,这不知伤害了多少邻里。而现在有了单元房,一道门便阻隔了外来的风和风中的流言蜚语,真正给人们以温馨轻松的自由空间。
但人又毕竟是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帮助的。一旦有了什么急事难事,除了亲朋好友外,最便捷的莫过于邻里了,老话都说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嘛。其实,要在现代环境里建立一种良好的邻里关系也不是很难的事,关键的关键有两点:一尊重别人;二约束自己。在彼此相关的环境里,有可为的也有不可为的。比如你很想对着麦克风放歌一曲时,而邻居可能因病在家休息;也许他家正有一拨朋友觥筹交错而吵了你,你是否会将心比心地想到自己也有招待客人的时候。如此,既可以避免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也防止了过于亲密而产生的压迫感。
有了一个良好的邻里关系,必定会让你感到轻松舒适。哪怕是住在单位的宿舍,有了这样的好关系,不但能弥合因工作的误会和矛盾,而且还能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居家有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永恒的生活内容。高楼矗立、熙来攘往的场面也许不像茅舍那样适合入诗如画,但也照样能给人诗情画意般的舒心与愉悦的。因为,诗画的意境是要靠人们自己去完善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