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动力
在内罗比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的肯尼亚选手、二十七岁的切默季尔第一个冲过终点,这个结果使解说员及所有记者乱了阵脚,忙着搜集有关切默季尔的材料。原来,所有人都没有把这个参加训练才一年的农妇和冠军联系在一起,手头根本就没有与她相关的资料。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当记者问及从领奖台走下来的切默季尔是什么力量使她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冠时,她的回答竟然如此“荒唐”:“因为我渴望那七千英磅冠军奖金。”
在一片哗然声中,这位母亲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人们慢慢地被她感动了。她接着说:“有了这笔钱,我的四个孩子就可以上学了。”没有任何掩饰,完全是出自一位母亲内心的渴望啊!
还有什么回答比这更让人感动的呢?我们在看一些国际性大赛的时候,最让记者满意的回答是:我在奔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能够为祖国赢得荣誉。也不能否认会有个别的选手确实是这么想的,但听起来总有种怪怪的滋味,似乎就真是为了回答某个问题提前设计好了的。不知观众在听到这样的回答后会是怎样的感觉。如果放在某一个时代,我们会说这人是高尚的,而更多的时候让我们想到的是虚伪。我想那样的回答也非本人所愿,既然并非出自真心,这种回答又怎么能震撼人心呢!
记得在那个“万众一心”的年代,我们所能看到的常常是这样的场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人们所做的不是首先解决遇到的难题,而是首先想起雷锋、王杰,然后再在他们光辉的指引下才去做该做的事。如果事情尚不太紧急,想一下也未尝不可,如果小孩子落水等待急救,等想好了,什么事都耽搁了。如今,当我们更需要人性化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苛求一个成功者一定要戴一顶高帽子呢?也许,当夺得奥运冠军的人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没准正是最真实的时候,即使他们不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是自然存在的,为什么非得说出我在奔跑的时候就是想到要为祖国争得荣誉呢?如果真是带着这样的压力,不分神才怪。如果说一万米还有时间考虑的话,刘翔在110栏的时候也想这些,恐怕就有些悬乎。
我倒是从内心为肯尼亚的这位农妇感动了。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而奔跑,还有比这更容易让人接受的理由吗?能把这样的话说出来,自然也可以见出并没有人在口才上给予她专门的训练。如果真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切默季尔绝想不到跑马拉松。而如果那句话真的从她口里说出来,场面上会好听一些,但谁会相信她,谁又会为之感动呢,只不过是一句事先设计好了的台词而已。
上点年纪的人不会忘记在那个以荣誉为先的时代。有的人为了一张奖状制造出一些骇人听闻的虚假事实,然后再以此获取荣誉。甚至,有人恬不知耻不择手段诬陷他人捞取政治资本。记得看过一篇那个年代的资料,说有一位军人为了入党,不惜引燃一农户的房子,然后摇身一变成为救火英雄,虽然被烧的失了人形,还是因此立功嘉奖,火线入党。我说不出这该是个人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一句话,为了自身以外的东西完全丧失了自我的并不在少数。即使在今天,人人都可以彰显个性的时代,也还是让人前怕狼后怕虎的,想的不敢说,说的不能做。所谓的言论自由从某个角度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自由,这样的言论也只能起到一种发泄的作用,甚至因此而丧失了斗志。因为,在直言的背后得到的不是指责就是更大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胡司令有一句曾经风靡一时的经典台词:“老刁放个屁也是香的。”看看现实生活中,不正是这样子的吗?从“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到现在上司面前低头哈腰噤若寒蝉有什么区别呢?所不同的只是那个时代扣上一顶政治帽子,然后踩上一万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现在则纵有万千个理由也让你官座不保面临下岗丢掉饭碗的危险。谁还敢说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大义的话来呢?得先看顶头上司的颜面才是首要的。
所以,真实的东西没有了。似乎取得了成就的时候只说出想到祖国那才是真正的爱国。殊不知那正是违背了人性的。那些口中念念有词时刻将祖国和人民挂在嘴上的领导者,总是教育别人“舍小家顾大家”,为什么不先把自己的小家舍掉让千千万万个失学儿童重回学堂呢?
说到这里,就更为那位可敬的母亲感动了。如果不是想到自己因贫困失学的孩子,一个农妇怎么会想到为了给国家争取一份荣誉而舍命地在山地里奔跑呢!她说,每当自己快要累趴下的时候,回家看看四个灰头土脸、衣不蔽体的孩子,那颗母性的心就又沸腾起来了,第二天一早就又看到这位母亲奔跑的身影。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祖国,她怎么会真的为祖国争得这份荣誉呢!
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付出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这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而不在于说什么,天花乱坠的措辞反而令人生厌。
记者和解说员们,何必一定要从人家嘴里套出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呢?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爱的母亲侈谈爱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一个人都找到了和切默季尔一样奋斗的理由,祖国就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