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八节”想到的
上周六是腊八节,一过腊八年就开始了,年味儿从这天起就越来越浓了。可是我并没有感觉到年味儿有多浓。这天,大街上和往常一样平静,周围人也没有对这个节日表现出太多热情,对节日最敏感的商家也无动于衷。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年到这个时候总要做一顿可口的粥给我喝,自从奶奶去世后,腊八粥我再也喝不上了。再看看周围的人,这天喝粥的好像也没有几个。这个年越过越没意思了。
说过年没意思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我的女友李某说,过年有采不完的年货、送不完的礼、陪不完的饭局、喝不完的酒、走不完的亲戚、拜不完的年。七天长假下来,累得半死。可是且慢,上班后还有单位同事之间互相请客拜年。想把年应付过去,怎么也得个把月时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春节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年味儿却淡了,盼望过年时那份憧憬与期盼已经没有了。比起春节,其他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我们仍会在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过年吃年夜饭,但过分强调饮食使所有的节日统统变成了一个节——“饮食节”。饭一吃,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有吃,许多美好的节日意境变得越来越淡了。曾经有过的浪漫变成了历史,仪式变成了负担。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它与我们的距离正越来越远。
许多宝鸡人也许对刚刚过去的圣诞节还有印象,平安夜那天晚上,红衣红帽的白胡子圣诞老人、闪闪发光的圣诞树、驯鹿拉的雪橇以及“铃儿响叮当”的乐曲好象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消费场所利用圣诞节大搞促销和特色服务活动,制造了一个新的消费文化,爆吧、餐厅、教堂、广场到处人满为患,街头的人甚至比过年还多。
其实不仅仅是圣诞节,这几年来,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在我国日渐普及,年轻人趋之若鹜。虽说节日无国界,可是冷落自己的节日而热衷于洋节,终究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
节日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但它也应该顺应时代,也需要“与时俱进”。我常想: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外国人是不是也喜欢过中国节日呢?查了一下资料,发现除了春节,还没有看到外国人热衷于中国任何的传统节日。因为在外国的中国人实在太多的原因,春节总算还能在外国小范围热闹一下。但洋人多半还是喜欢过自己的节日,感恩节就自娱自乐地感恩,圣诞节就专心至志地狂欢,他们好象不在乎自己的节日有没有飘洋过海,只是过自己的生活,活自己的个性,有滋有味,这是否给我们有一些借鉴呢?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时,爷爷总会用烧酒拌雄黄,给我的耳朵里抹一点,再喷洒屋里室外,奶奶早早就做好了荷包、花花绳,系在我身上避邪;七夕节的夜晚,和小伙伴一起在婆娑的树影下,偷听牛郎织女说话;正月十五挑花灯游街。那曾经的浪漫给我们的童年留下多么美好的记忆。
春节眼看就要到了,女友和我聊过年,说了半天,她叹了口气:虽然年味儿淡了,可该办的年货还得办,该吃的饭还得吃,该走动的人还得走动。生活,就是这么无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