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核心在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市党代会报告指出,一流城市必须拥有一流的生活品质。一流的生活品质,不是用来看的,是拿来用的,是每一个人在惠州的切身感受,要以“用户”的真实体验来衡量城市的品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这既是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根本落脚点。
人有人品,城有“城品”。一流城市必须拥有一流品质,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生活品质、独具魅力的文化品质,还应达到善治,富有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纵观纽约、东京、香港等世界一流大都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蕴藉其中的现代、人文气息,铸就了非凡的城市魅力、活力,令人印象深刻、无比向往。经过前一轮的改革开放,惠州具备了发展基础,形成了自身的城市特色和品质,但与国内一流城市、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与城市悠久的历史、应有的地位也不相适应。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性机遇,大力提升城市能级,从不同维度提高城市宜居品质、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引导创新产业、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资源加快集聚,显得尤为迫切。
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就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硬件,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拥有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的共同特点是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区域内生产和创新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就需要建设覆盖交通、能源以及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基础设施。首先,交通是最基础的硬件设施,现代化城市离不开发达的交通网络。大凡世界级湾区城市群,无不具备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完善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的航运和空运功能、良好的市场流通环境,并逐渐向腹地延伸。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货物运输成本降低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不仅让惠州城市范围内“行有通衢”、要素流动更顺畅,更能促进惠州与香港、深圳、广州等湾区核心城市的产业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按照“信息畅达、万物互联”的理念,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扩容,建设“数字政府”,完善“智慧市政”,升级“智慧城管”,推进“智慧环保”,优化“智慧警务”,发展“智慧交通”,构建“智慧城市大脑”。
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就要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进民生福祉,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擦亮“惠民之州”品牌。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前提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着力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提高城市治理的全局性、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城市空间的宜居性,以及各方推动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建设发展是否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成果。一方面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社会事业领域通过共建实现共享,为人们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完善有力的社会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在社会治理上通过共治实现共享,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升平安惠州、法治惠州建设水平,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创造条件,激发社会参与共治的活力,不断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就要打造现代化的城市“气质”。城市品质是城市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统一,现代化品质城市不仅表现为“硬件”设施和城市治理的发展完善,也表现为城市文化精神的积淀与提升,必拥有卓越的特质和独特的魅力。如果片面追求“钢筋水泥森林”的规模扩张,不注重城市特色风貌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塑造,城市发展就会失去魂魄,也就难言城市品质。因此,城市建设应坚持以自然为美,最大限度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城市融入绿水青山;把惠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融入城市建设,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动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岭东雄郡”精神焕发时代光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成为独具魅力、别样精彩的文化名城,让“新惠州”“老惠州”都不辞长做惠州人。
“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的根本之道。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行有通衢、治以法尊”。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的价值指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品质能级,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必将开创惠州不一样的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