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增江之畔的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见龙围,右据巍峨碉楼,后枕连绵山脉,前开良田平畴,远有江水襟带,宛如世外,文明自酿。 见龙围始建清代道光年间、古代建筑工艺鼎盛时期,但见龙围古朴浑厚,房屋由砖石砌墙,木材架梁,屋顶盖瓦,没有过多雕梁画栋、精雕细刻。与见龙围围屋若即若离的碉楼,当地人谓之“炮楼”,远观如欧洲中世纪时的城堡,平面呈“器”字形,四面共有二百四十二个射击孔,有着几乎完美的防御系统,让人望而生畏。见龙围及其炮楼,于2008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彰显其价值。 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 这是这个村落的主人——刘氏家族留下的文化遗产。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家族留给龙门更多的是精神遗产,关于经商致富、惠及乡里、实业报国、教育为民等精神,都曾在这个家族上演与凝固。 见龙围航拍图。 见龙围建造者刘渭中远在龙门县城白手起家,经商致富,于清道光四年(1824)兴建见龙围,花两年时间打造诗意栖息地,后率家人迁居于此。刘渭中节俭如故,以奢华为戒,同时又轻财仗义,热心公益事业,邑中有事,常捐款相助。知县旌以“同勷义举”“乐善好施”二匾。 刘渭中后代继承了这良好的家风,刘壮清四个儿子,各有各精彩,刘士骐为“中书科中书”,刘士骅授“詹事府供事”,刘士骝任“巡政厅事”,而刘士骥则成为叱咤晚清的教育家、实业家。 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刘士骥选为拔贡,八年后考取恩科举人。 渡头,渡口也。弱冠之年的刘士骥,走出见龙围,在家乡渡头放棹,启程至省城,师从名师吕拔湖、何淡如,入读广州四大书院之首粤秀书院及越华书院,连擢第一,时人称其为“下山虎”。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刘士骥选为拔贡,八年后考取恩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刘士骥在北京参加“公车上书”,与康有为过从甚密,还与民主革命斗士陈景华结为“诤友”。此后,刘士骥分发广西补用,后署理平乐县,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署理广西永淳知县。 见龙围内关于刘士骥的介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底,清廷开经济特科试,刘士骥赴北京应试,上《经济特科廷对策》一卷,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教民养民,惜未被采纳。在北京期间,刘士骥还联同京外官绅,代奏请免广东苛捐杂税,得到光绪皇帝的许可,交由两广总督分别豁免,两广人民欢欣鼓舞。 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刘士骥选为拔贡后在见龙围立的石碑。 刘士骥后补授怀集知县,尔后出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委员,发展新式教育,为晚清两广教育改制做出重大贡献,“使珠江流域黉序如林,气象为之一新,学风之良,直驾各行省而上之。”刘士骥在广州期间,一手筹办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为后人津津乐道。潜心办学的刘士骥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派往南洋视学,出洋三年,遍历南洋荷属、英属数十埠,开华人新学之风。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士骥任广西补用道,负责地方自治局的工作。次年,刘士骥被派往美洲“宣示恩信”,并游说华侨集资兴办广西实业,成为国内最早在海外向华人华侨引资开发实业的实践者。清宣统元年(1909),刘士骥返抵广州,被刺客袭杀,以身殉职。刘士骥可谓晚清政坛少壮派,时人以“学界之伟人”誉之,目为岭南先贤。 见龙围家训。 野渡无人舟自横。刘士骥的身影仿佛一直在徘徊在大时代的渡口,又让人惋惜,又让人振奋。 见龙围过道一侧。 一度空心落寞的渡头村,因一家高端民宿、龙门年轻人创办的爱树乡村度假山居的落成,变成了网红村,越老越多的访客前来见龙围寻幽访古,在碉楼下探寻“下山虎”刘士骥足迹。见龙围与炮楼一期修缮工程也于去年完成,目前正准备二期工程,有望引进高质量大型文旅项目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力促乡村振兴。 见龙围炮楼,远观如欧洲中世纪时的城堡,平面呈“器”字形,四面共有二百四十二个射击孔。 见龙围炮楼近景。 见龙围介绍。 见龙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而爱树民宿品牌,从渡头出发,步履矫健地来到莲花山下白马河畔、惠州西湖、南昆山、韶关丹霞山、广西黄姚等热门文旅地区,大展身手,打造广东乃至国内第一民宿品牌。 爱树乡村度假山居。 业界说,爱树民宿是一匹“黑马”,但窃以为,它亦是一只“下山虎”,在大时代的渡口,找到了坚定方向,找到了存在价值。 文: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图/视频: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汤渝杭 一审:黄若冰 二审:李柏平 三审:温舒
来源:惠州日报 采用旨在分享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