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是挥汗耕耘出来的,幸福是不懈奋斗出来的。走进大亚湾各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各个乡村正在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民富村兴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大亚湾格木洞村水域宽广,绵延数里,岸上果园林荫蔽日,一派田园风光。 胡锦清是大亚湾“美丽田园”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近年来,在大亚湾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亚湾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牵引力”作用下,紧紧围绕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内一流开发区,努力争当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重要支撑区的目标定位,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精心培育产业,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夯实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构建美丽田园 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
镜头
秋天的颜色,除了金黄,还有瓜果绿。夏秋季节,正是蔬菜瓜果的“主场时间”。在大亚湾格木洞美丽田园项目的蔬菜种植基地,各色蔬菜开始大量采收供应本地市场,一派忙碌丰收景象。鑫田地合作社负责人胡锦清正坐在阴凉处,忙着将刚从田头摘下的丝瓜验瓜、包装,而她丈夫则动作娴熟地在田里为瓜果套袋。“我每天都要套1000多个袋子,套袋以后,可以减少虫害,不需要怎么打农药。”
大亚湾格木洞村,因格木洞河而闻名。这里水域宽广,绵延数里,鱼塘众多,岸上果园林荫蔽日,一派田园风光。但此前主要是由当地村民各自“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小打小闹”,周边环境也颇为原始。
去年12月,鑫田地合作社成立,将此前村民的责任田进行整合,以合作社形式承包了110亩土地,主要种植了青瓜、丝瓜、苦瓜、红薯、龙眼、阳光玫瑰等瓜果。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大亚湾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初步进入轨道。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替代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规模产业替代了小农经济,也让卖菜村民从挑着篮子卖,变成了如今开着货车卖,接着订单卖。“现在一年青瓜产量预计能达到6万斤,红薯亩产量能达到3000到5000斤。”
胡锦清告诉记者,为了提升蔬菜瓜果品质,基地采取滴灌式施肥,所有瓜果都进行了套袋,并聘请了一位农业博士对农药进行严格调配,大大减少了病虫害问题;为了使消费者食用到放心瓜果,每个瓜果包装上都印有二维码,可以进行溯源。而一到节假日,基地里进出的车辆除了拉菜的货车外,还有不少前来采摘游玩的私家车,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合作社要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蔬菜瓜果,带领更多的社员走上致富路。”胡锦清对合作社充满信心。
从带领村民建蔬菜基地,到建起蔬菜采摘园,胡锦清是大亚湾“美丽田园”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格木洞,除了“美丽蔬菜”基地外,“美丽瓜果”基地等也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对村民而言,不仅仅是钱包鼓了,还能明显感受的一大转变是农田基础配套设施改善了,道路扩宽了平整了、交通及河涌畅顺了、水质变好了、环境提升了。
无独有偶,在大亚湾同发生态园,同样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活动,葡萄、火龙果、番石榴、香水柠檬还有百香果缀满枝头,不少周边地区居民趁着节假日到此玩耍,享受采摘的乐趣。同发生态园由惠州小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
2017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同发生态园负责人将大亚湾霞涌街道办径西径东农村抛荒20年的农田约300多亩荒地重新复耕,经持近两年多的汗水与耕耘,社员瓜果种植面积约300亩,种植品种达十几个大类,有机水果10多个品种,瓜果蔬菜年产量约10.3吨。秉承全力发展绿色农民,合作社使用绿色生态科学技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态农产品,提供生态方法旅游观光,积极探索为本地有特色的农民合作社,打造一个以农业资源为核心,具备旅游观光及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
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为全面整洁田间环境,修整生产设施,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把农业建设成为最美丽的产业。根据《惠州市美丽乡村“五大行动”指导意见》精神,大亚湾确定了在澳头街道格木洞村民小组,创建490亩美丽田园,力争通过2年努力,将格木洞村的田地建成景色优美、体验美妙、内涵丰富的美丽新田园。
该区以乡村振兴为载体,有序推进土地流转,调整优化农作物空间布局,合理搭配品种色彩,减少碎片化种植和季节性抛荒,推动农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依托农业产业、田园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此同时,综合利用“清、理、拆、改、建”等多方面措施,着力解决农田“脏、乱、差”现象,推进美丽田园建设。
实际上,近年来,大亚湾注重完善土地流转,吸引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开发,整合利用散乱地,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截至2021年8月,该区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超额完成市指标任务。实施《关于印发大亚湾家庭农场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大亚湾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扶持方案,成立了评审小组进行现场评审。三年来,下拨扶持经费数百万元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扶持。同时不断谋划产业布局,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升美丽田园经济价值,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实现产业兴旺、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景象。
推进“四小园”建设 打造高颜值乡村
镜头
走进大亚湾澳头街道大涌村,干净整治的街道映入眼帘,绿意盎然。宽敞的水泥村道干净整洁,一座座农房庭院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一排排木篱笆将村民的庭院围住,目及之处绿意盎然、鸟鸣阵阵。沿路的小菜园绿意盎然、花果飘香,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田园画卷中。
而在大涌村村口,澳雷篮球培训基地内,每到傍晚,都有篮球爱好者在这里展开一场场激烈的角逐,不少村民也乐于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打篮球。
在大涌村的小公园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正全天候不间断地运作,汇集在此的生活污水被施以“魔法”,去“污”之后,将成为周边绿植的灌溉源泉。
很难想象,几年前村里有些角落池水污染、臭气熏天。近年来,大涌村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以“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人居卫生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实在在为美丽乡村种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2018年,一向有篮球体育传统的大涌村还引进篮球俱乐部,把闲置的工业厂房改造成篮球培训基地,让孩子们在村里就能享受在专业馆打球的畅快。
无独有偶,在衙前村,百米墙绘叙述着渔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这里的“颜值”也有了大大提升,原先村里遗存的古井变成了小公园,公共设施逐渐齐全,村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新家园
乡村颜值不断升级的背后,是大亚湾坚持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生态振兴的成果体现。多年来,该区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四小园”项目建设、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五清”专项行动以及“美丽乡村·绿满家园”行动等,让辖区内的农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清爽、舒适、美丽”的转变,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持久。为此,大亚湾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并全面推进“四小园”项目建设,让村民朋友的智慧、因地制宜的布局、生机勃勃的绿植和鲜花扮靓农村人居环境,点缀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的“四小园”,不仅美化了农村环境,而且变废为宝,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激活了乡村活力,给村民带来生活的小确幸。
在基础设施上,不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供水安全保障,2018年-2020年,共实施建设坪山河治理工程、响水河防洪整治工程、石头河综合整治工程、妈庙河综合整治工程(二期)等7项河涌整治工程;为加快推进全区农村集中供水,制定实施了《关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区农村饮用水安全整体提升方案》,建设内容对区内霞涌及西区片区中47个自然村接入市政供水管网,通过农村饮用水安全整体提升,逐步实现全区村(居)民小组100%通市政自来水、农村饮用水合格率100%的目标。
与此同时,积极发动群众,激发村民参与意识,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群众在环境整治活动中树立起“村规民约、人信人守”的观念,带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如今,大亚湾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群众从“看客”变成主人翁,农村文明新气象愈加显现。
接下来,大亚湾将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宜居宜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着力加强农村厕所、污水、垃圾、非法畜禽养殖治理,深化拓展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成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抓好农房管控,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继续扎实推进占耕建房摸排整治工作,对各种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的行为“零容忍”,持续全面摸排,坚决依法处置,不断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因地制宜提升品质 打造乡村网红打卡点
镜头
从澳头街道海边的滨海公园往右,沿着两边绿树成荫的村道直走,就来到衙前村。这条村道与大亚湾最美绿道——小鹰嘴绿道相连,无论平日或周末,时常可见游客悠闲地在绿道上骑自行车,欣赏海滨山色。一入村庄,海风吹拂,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子里、阳台上各色花草迎风招展,绿意盎然,村民在小公园里休闲娱乐,日子悠然。
衙前村是澳头街道西南沿海的一个自然村,三面环海,背靠青山。近年来,衙前村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内许多“荒废角落”“垃圾角落”变成了花圃或休闲场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大亚湾滨海旅游的一个热门地。
从渔业捕捞到休闲旅游,衙前村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渔村,找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
衙前村有一个古井公园,公园里有三处古井,最古老的一口井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衙前村利用古井资源打造古井公园,增设绿化、挡土墙,加设照明、健身器材等,使这里成为村民休闲散心的公共场所。公园不远处的山坡上,有多棵大榕树,树龄多在百年以上,衙前村近年来不断对山道进行开拓和修缮,加装了不锈钢围栏和透明雨棚,后续将分期进行开发,规划建成大榕树山公园,供人们健身观光。此外,为展示渔村底蕴,衙前村建设了一条文化长廊,用墙绘讲述衙前村的发展历史,每到周末,就能吸引不少游客过来“打卡”。对衙前村村民来说,滨海绿道不仅是游客观光的休闲之道,更是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之道,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老板,美丽乡村正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在大亚湾西区塘尾村的党校分教点,传出孩童诵读《朱文公家训》时稚嫩而响亮的声音。西区塘尾村是一个朱熹后人聚居地,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继承和发扬朱子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精华,从发展产业到修建基础设施,从整治环境到弘扬传统文化,建成一个邻里和谐、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新乡村。
在塘尾村的文化广场上,包含了宗祠、朱熹雕像广场和鲤麻平公园,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宗祠气势宏伟,门口是一口宽阔的水塘,水塘边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朱熹雕像。塘尾村力求把朱氏宗祠作为传承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传承朱子家训融为一体,让村中少儿和村民们愉快地接受优良家风家训的滋养,不知不觉中涵养良好的品性。如今,塘尾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底蕴,正逐渐成为一种乡村旅游资源,在大亚湾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找准发展路径 推进美丽乡村四大行动
环境优美、产业兴旺,这就是新农村的新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近年来,大亚湾注重乡村人居环境由里到外的打磨,衙前村、塘尾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破茧,化蝶而生。
在衙前村,59公里的大亚湾滨海绿道穿村而过,依托绿道优势,该村结合渔民风情,配合村内的湿地公园及文化长廊建设,将对村内的符合条件的房屋重新修缮,加强农村建筑物风貌管控和农村风貌带建设,全力打造衙前特色精品村,将悠闲民宿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有生机的经济产业链。如今,衙前村正计划对全村进行特色生态村改造,尤其是结合乡村临海的优势,将村域水体打造出生态绿色的公共空间,形成六大公园区域,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生活环境,塑造“渔文化生态村”形象,走出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而塘尾村则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把塘尾村打造成一个经济繁荣、美丽宜居、管理有效且具有人文魅力的特色精品村。
衙前村和塘尾村都是大亚湾正在着力打造的美丽家园示范村。随着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地开展,近年来,大亚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四大行动”,创建2个美丽廊道建设示范片区(完成笔架山乡道YV68、霞涌清泉古寺乡道Y011美丽廊道建设示范路建设)、1个美丽河湖示范点(晓联河)、1个美丽田园示范点以及3个美丽家园示范村(澳头街道衙前村、西区街道塘尾村和霞涌街道新村村),不断提升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从山水美到村居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滨海之城大亚湾,正演绎着绿水青山生态美、乡愁记忆人文美、乡风文明和谐美、产业兴旺经济美的乡村振兴协奏曲,走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任提康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采用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