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串联两省,带动五市融湾。这是赣深高铁的生动写照。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京九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深高铁自北向南连接赣州、河源、惠州、东莞、深圳五市,串起了大半个深圳都市圈,进一步打开了惠州的融深大通道。
今年4月,惠州进一步吹响“融深”号角,发布实施《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方案提出,积极参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合作,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积极参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赣深高铁、广汕铁路、深汕铁路……根据规划,未来惠州南北走向、东西走向都有高铁、城际铁路覆盖,其中惠州与深圳之间将有4条高速铁路、2条城际铁路共6条轨道交通相连。
惠州北站高速列车在轨测试。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惠州到深圳 时间缩短至半小时
赣深高铁在惠州境内设博罗北、惠州北、仲恺三个车站。
惠州北站不仅是赣深高铁全线最大的新建站点,也是惠州境内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多轨道、多交通类型在此接驳。
今年5月开工的莞惠城轨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项目起于既有莞惠城轨小金口站,沿途经过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终至惠州北站,预计2025年通车。
未来,这一项目将成为惠州北站重要的集散方式,进一步完善赣深高铁惠州北站集散系统,可实现地区对内对外交通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方便居民出行,支撑惠州北站打造成为惠州市核心交通枢纽,助力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
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我市计划围绕惠州北站打造北站新城。早在2018年11月,在惠州市住建局公布《惠州市区城市设计导则》(草案)中,就把北站新城(惠州北站)纳入城市核心地区。
2019年6月,在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公示的《惠州高铁北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中,惠州北站功能定位为惠州市综合交通枢纽与连通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的总部集聚区、海绵城市建设先导区,是惠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未来将以构建高铁枢纽、创智节点、生态新城为战略目标,打造惠州高铁北站新城。
目前,广汕铁路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计划2023开通运营。为了实现赣深高铁和广汕铁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配套建设白石渠特大桥工程和仲恺上下行联络线工程。白石渠特大桥连接惠州北站和博罗站,建成后可以实现赣州与广州两个方向的联通,仲恺联络线连接仲恺站和惠城南站,建成后可以实现汕头和深圳两个方向的联通。
9月25日凌晨4时30分,经过千余人330分钟的紧张有序施工,赣深高铁引入广深线线路拨接顺利完成,标志着赣深高铁与广深铁路实现互联互通。
根据赣深高铁工程总体设计,需在广深Ⅰ、Ⅱ线樟木头城际场至平湖城际场间新建塘厦所,并通过总长8公里的4条联络线,把赣深高铁和广深铁路相联接,实现广深线与京港高速线联通。今后,经停赣深高铁塘厦站的列车,可以通过联络线转入广深铁路,到达位于天河、越秀的广州东站、广州站。
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将是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届时,赣州至深圳将由现在的7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惠州到深圳缩短至半小时,将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交通体系和广深“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指出,赣深高铁开通将成倍缩短沿线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人员、物流和信息可以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更快、更方便地流动,人才、资金和技术要素得以优化配置,生产、消费得到更好匹配,促进各地互动互补互利,深化深港研发创新-莞惠先进制造-河源和赣州传统制造的区域分工,提高生产率。
赣深高铁开通,将带来城市价值再提升。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构建“12345”格局 实现内畅外快大交通
“十三五”期间,惠州完成以《惠州市“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总体布局规划》为龙头引领,以《惠州市高速公路网规划(修编)》《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惠城中心区过江通道规划》等专项为支撑的一批重大规划,开创“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发展新模式,奠定未来发展新格局。新规划的1号公路(惠霞高速)、惠坪高速、机场高速、惠肇高速、环稔平半岛高速、莞惠城轨小金口至惠州北站段等项目成功纳入上位规划。
近年来,随着赣深高铁惠州段、广汕铁路惠州段动工建设,潮惠高速惠州段、汕湛高速惠州至清远段、河惠莞高速惠州段、从莞高速惠州段、武深高速博罗至新丰段建成通车,惠州纵横东西、贯通南北交通主骨架基本成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到,强化与惠州机场战略协同,推动惠州机场建设大湾区东部干线机场,完善深圳与惠州机场的交通联系。惠州“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方案,加快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
作为我省规划建设的干线机场,惠州机场已完成干线机场规划建设方案论证研究,完成扩建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工程。民航航线覆盖全国78%的省会城市,“十三五”期间增速全省第一,增速大幅超过规划预期,全国排名从119名跃升至第55名。
“惠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64%,创造了国内民用机场发展的‘惠州速度’。”惠州机场公司负责人介绍,惠州机场连年实现快速发展,显示了惠州民航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空间。2021年冬春航季将于10月31日开始,届时惠州机场每周计划航班将达到450架次,共有37条正班航线,通航34个城市。
空港海港“两港齐飞”是惠州交通发展的重要举措。
1990年5月25日,“惠州第一炮”削平了大亚湾海边的石坳岛,奠定了惠州港的雏形。如今,伴随着大亚湾石化区的飞速成长,惠州港也实现了华丽变身,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和京九铁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形成了“一港四区”(荃湾港区、东马港区、惠东港区和内河港区)发展格局。
惠州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5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1个(含3个30万吨级和2个15万吨级泊位),总吞吐能力1.5亿吨。总投资4.1亿元的惠州港荃湾港区5万吨级石化码头工程已于今年2月交工验收。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惠州港扩能升级,动工扩建荃湾、东联、碧甲航道,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推进惠州港与盐田港联动发展,更好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据了解,惠州将继续大力推进惠州港荃湾港区埃克森美孚8万吨级石化码头、东马港区恒力石化5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惠东港区15万吨级LNG码头工程项目及配套园区、航道建设。目前,已完成马鞭洲华德公司燃料油保税库项目配套5000吨级码头工程建设投资任务,基本建成亚洲最大规模华瀛燃料油调和配送中心及30万吨级配套码头、深能港务7万吨级煤炭码头项目,充分释放部分港口海洋经济潜力,助力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根据《惠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惠州构建支撑双区双循环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海陆空大交通格局初步成型,“丰”字型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对接广深莞、辐射粤东北、畅通国内外,形成“12345”综合交通发展格局,初步建成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有力支撑惠州建设大湾区东部交通门户枢纽、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12345”是指构建1大体系(一城一交的大交通体系),对接2大都市圈(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打造3大战略性枢纽(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千万级干线机场、区域重要铁路枢纽),建设4个高质量融合示范(交通轴线与产业带融合示范、综合客运枢纽站场与城市发展融合示范、都市圈毗邻地市跨界地区镇街路网融合示范、地级市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融合示范),形成5个交通时空圈(通过高快速路惠州市内主要组团之间30分钟左右互通,通过高铁惠州市与深圳、广州、东莞、河源、汕尾之间30分钟互通,惠州市与香港、珠三角和粤东其他地市之间60-90分钟互通,与粤西、粤北其他地市之间2小时左右互通,通过高铁和民航惠州市与相邻省份省会城市和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左右互通)。
专家观点
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
人才资金和技术要素得以优化配置
赣深高铁开通促进沿线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在外部增量资源注入和内部配置效率提升的双重效应上。一方面,企业在高铁沿线城市布局有很多好处,比如扩大货物和服务产品的流通市场,共享更大、更广和更灵活的劳动力、资金和原材料投入,企业家和专业人员有更多的沟通从而促进技术交流和创新。这样沿线城市便会吸引来自高铁线之外的投资,商业和就业机会从交通没有改善或改善较小的地区流入。另一方面,高铁开通将成倍缩短沿线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人员、物流和信息可以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更快、更方便地流动,人才、资金和技术要素得以优化配置,生产、消费得到更好匹配,促进各地互动互补互利,深化深港研发创新-莞惠先进制造-河源和赣州传统制造的区域分工,提高生产率。
高铁开通之后,各地企业不但和本地近邻企业相互影响,而且和越来越远的区域市场有业务往来。我们可以用“经济潜力”来衡量高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该指标是一个城市的本地生产总值与邻近区域中GDP对于广义交通成本的加权平均。一地离区域核心城市越近,按综合出行时间和费用计的交通成本越低,其“经济潜力”就越大。赣深高铁经济走廊的重心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减小区域间的出行阻力,增加途经停靠城市的“经济潜力”。东莞、惠州、河源、赣州可以在深港的直接辐射带动下,承接更多产业和消费溢出。深圳、香港也能缓解拥堵和空间瓶颈,扩大市场纵深,向高增值业务和科技创新策源地进发。
延伸阅读
日本新干线 带动形成都市圈
1964年10月1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营运,成为全世界第一条载客营运的高速铁路。半个世纪以来,高速铁路从日本走向全世界,不仅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日本东京,新干线建成后,城市发展模式发生改变,郊外边远地区出现大量居民住宅区,人口向郊外转移,带动市区范围的扩展,东京多中心城市结构开始形成。
新干线为沿线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以挂川市为例,其在新干线开通后,人口增长率达8.5%,要高于周边地区5~6个百分点;外来旅游人数增加33%,新成立10个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达1800亿日元;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提高。新干线开通还大大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在大城市周围形成纵多小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众多都市圈,包括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大都市圈。
高铁开通促武汉旅游业产生显著扩散效应
高铁的开通运营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快生产要素的快速转移,增加客运量。客运量的增加会带来所在区域的旅客增加,旅客必然会在当地消费,这种消费行为会刺激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对某一地区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及住宿餐饮业等产业来说,其发展状况的好坏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高铁客运量的变化,服务业发展状况越完善,对该区域内外的出行人群的吸引力越强,从而进一步带动客运量的增加,形成高铁开通运营——客运量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客运量继续增加的正向循环,这一循环过程是高铁对沿线产业扩散效应的直接体现。
高铁开通,一定程度上对武汉旅游业产生了显著的扩散效应。武汉市春节黄金周旅游总收入从2008年的4.14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2.66亿元,5年间增幅超200%。2008年旅游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发展疲软。2010年,武广高铁开通的首个春节黄金周旅游总收入实现6.36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市景区接待人数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其旅游住宿入住率达到43.24%,达到同期最高水平。武广高铁的开通在拓展武汉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基础上,不仅引发武汉短途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还带动旅游住宿需求的急剧增长。
高铁公交化引致长株潭同城化发展
高铁的快速公交化,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了人员、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在不同城市间的快速流动,引致同城效应。
高铁同城效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休闲活动空间,推动了城市功能在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重新布局,使得中心城市的部分城市功能向外转移,促进了外围卫星城以及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湖南的“长株潭都市圈”处于广州和武汉两地中间地段,过去被戏称为“夹缝中求生存”。武广高铁、长株潭城轨铁路开通后,成为连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最重要的交通走廊,长沙至株洲24分钟即可达到,长沙至湘潭25分钟到达。
快速便捷的交通大大加强了三市间的联系,“同城效应”再次放大。长沙市民可以很方便地到株洲购买物美价廉的服饰,株洲市民也可以舒适地到长沙享受百年不衰的美味佳肴;长沙市民还可以居住在生态宜居的株洲,前往湘潭、常德等地投资置业。湖南省进一步加快建设城市群外围城市间的铁路线和支线,将“长株潭城市圈”扩大到周边的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和娄底5市,充分发挥“长株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长株潭3+5”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来源:惠州日报 采用旨在分享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