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浅读庄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喜欢庄子的真,喜欢其高妙奇瑰,恣肆汪洋。喜欢其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拍风而上九重霄,邀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小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之所适,行之所安。
  先秦文学中,《庄子》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哲学论著。不读《庄子》,你就无法知晓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你也无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人何以如此乐天知命、何以如此豁达大度、何以如此高傲超脱,何以如此平等谦让、明哲保身。
  世人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避免不了人性的丧失。庄子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理想人格“。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

  至美至真——自然

  庄子追求自然,顺其自然,遵循万事万物发展规律,这是他对人生人性本应自由的人生观的体现。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天不能胜人,人亦不能胜天”因为天与人不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骈拇第八》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第八》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引申到人际关系上同样适用,而且独具慧眼。《大宗师第六》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泉水枯竭了,鱼暴露在空气中苟延残喘,鱼就不得不相互哈气来相互给点湿气,不得不相互吐着水泡令双方身体潮湿一些,还不如让鱼互不相识,各自在水中自由自在悠闲的戏水。人与人亦如此,与其彼此有那么多情思、牵挂,不如“正道”采取豁达的态度,安时处顺,无所利益纷争,没有猜测嫉妒,正所谓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其实人与自我的关系何尝不是这样呢?保持自我本性,不要随波逐流。在《齐物论第二》开篇就提到了“吾丧我”的命题,这里的“我”指“道”境界上的“大我”。所谓“吾丧我”就是摒弃个人的私心偏见,留下一个真实的我,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第一》)庄子认为原始状态下的人是最美的,不会因为过多在乎功利得失而丧失自我,要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在庄子眼中,自然之美蕴藏着内在生命及其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

  关于人生

  人生短暂而又历经坎坷,生命价值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类一方面有求生存的愿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心路历程,坎坷艰辛;人生如梦,只争朝夕;庄子用质朴的语言和至理的道理向世人展现着人生本应豁达开阔。
  庄子认为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从天地那里具有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禀受了生气,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秋水》)。因此,人的生命是宇宙万物中一种短暂的存在形式,生与死是人生最终无法超越的界限。《知北游》有一段话很形象地讲述了人生短暂及人生是一个自然过程的道理: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潦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生虽然短暂,却要经历无数的磨难,《庄子&#8226齐物论第二》篇有一段话说: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孽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 ,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一旦禀受成形体,在未死之前,一直等待着完结,和外物相互争斗、相互摩擦,奔波追逐于其间,而不能止步,岂不可悲吗?终身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而不知道最后得归宿,岂不可悲吗?这样的人虽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形体逐渐枯竭衰老,而人的精神也捆缚其中随之消散,岂不是更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原来就是这样的糊涂啊!还是只有我糊涂,而别人不糊涂呢?庄子在感叹神明短暂、人生多灾多难中蕴涵着对现世生活、生命意义的积极肯定。庄子有着强烈的把人们从根本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意向。这种解脱不是单纯祈求人的生命的永存,而是寄寓于人们对于自己所处自然、社会及自我的理解与认识。
  庄子持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集中表现在对待生死问题上,他极力论说以生为快乐、以死为痛苦之虚妄,要人们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从而采取一种随顺自然的态度。在著名的“庄生梦蝶”的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第二》
  庄周的蝶化,乃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庄子透过“美感的经验”,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庄子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他借蝴蝶来比喻人类“自适其志”蝴蝶翩翩飞舞,翱翔各处,不受空间的限制;它优游自在,不受时间的催促,飘然而飞,没有陈规的制约,也无戒律的重压。同时,蝶儿逍遥自适于阳光、空气、花朵、果园之中——这象征着人生如蝶儿般活跃于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并且,在和暖的阳光、新鲜空气、美丽的花朵以及芳芬的果园之间,可任意地自我吸取,自我选择——这意味着人类意志的自由可羡。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人生实在是短暂而飘忽,多少欢乐事,到头来终成泡影。所以当我们说人生如梦时,不免充满悲凉之意,但在庄子心中,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庄子以艺术的心态,将人类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境域,予以无限的美化。庄子是借“物化”的观念,将死生的对立融于和谐之中是庄子对于生死看法的一个基本观念,在庄子看来,死生完全是一种相对的幻灭现象。只不过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泥土里去而已。死后能化为蝴蝶,像物化后的庄子那样,栩栩然而飞,该是快乐! 

  对于理想

  庄子的思想是主张自然无为,要人们去遵循自然规律,安身立命,明哲保身。在“道”的问题上,他却是让人们去追求“大道”,他也不曾一次说到应如何奋进达到“道”的高度,提到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及他心中的理想人物,这并不和他提出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矛盾,相反是相互弥补,那就是让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道”上升到一定高度,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齐物论第二》
  《庄子&#8226逍遥游第一》写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开篇就凭借变形的巨鲲大鹏,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鲲巨大呀,弄不清它到底能覆盖几千里。这大鹏呀,背若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彩,一旦振翅而飞,轰然掀起三千里的水花,它借助于旋风而回旋上升,直达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云气背负青天……就是这样惊天动地,庄子将人的思想带进了高远的境界。
  “怒而飞”,意指来到人间世,奋力拓展。“怒”含有振作之意。“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即是海“动”,海动必有大风,大风起,鹏乃乘风飞去——这意指时机。即是时机成熟、条件充足才出而应世。“南冥”的“冥”,亦作“明”解,憨山注:“谓阳明之方,乃人君南面之喻。”这喻示着人世的抱负。这一抱负一经开展,即充满着乐观的信念。由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悲观消极且怀遁思想。相反,他满怀入世的雄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即是应有其条件,高举图远。如果现实世界的环境和他的想法不相适应时,他便保留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也不愿失去自己的原则。
  庄子托物寓意,以鲲鹏示意他心中的理想人物。首先要自我磨砺,鲲潜伏在海底。犹如读书人沉伏桌案,埋头探究,以充实自己,等到内在条件准备充实后,出而应世,如鹏之高举。由此可知,庄子心中的理想人物实具有鲲鹏两者的性格:如鲲一般的深蓄厚养与鹏一般的远举高飞。
  难怪沈善增先生说:“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在我看来,庄子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以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迫与物欲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另外,庄子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去向往去追求人生的美丽。正因为他大胆地追求自由,主张自然,所以他又不是消极的,在追求“大道”上有他积极地一面,也是这种积极一面,人们拿它作为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而这种奋发又不会和庄子主张的“自然无为”产生矛盾,更是一种相互弥补。不强求不做作,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去追求。
  《庄子》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长风鼓窍,天语纶音,令人不知所自,叹为观止。若非意气相投、才气相匹,智力相当者,不足以与之俱游于《南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既然已经生活过,已经思想过,曾经爱过,曾经游过,又何必执著于这些陈迹呢?何不去体味一下“所以迹”的人生真谛呢?我们读着庄子苦心经营的精采文章,那一缕回味无穷的清香,让后生学子心仪神往两千年。
  山何苍苍,水何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5-1-12 19:12 , Processed in 0.07709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