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扫描二维码

寒食清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0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寒食和清明是紧紧相挨的日子。每年到了三月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两位同是官终中书舍人又同是诗歌大家的历史名人,一位是写《寒食》的唐天宝进士韩翃;一位是写《清明》的唐大和进士杜牧。四句二十八字的七绝能把习俗与节日写得家喻户晓,千载流传,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了。
  如果说清明是个怀念人的节日,那么,寒食则是怀念人的习俗了。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历经磨难终于登上王位,雄霸天下。他欲请曾在他落难时有恩于他的名士介子推出仕,不料介子推坚决拒绝并隐匿于山林之中。手下人提议纵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求贤心切遂纳之。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总不见介子推出来。直到大火熄灭后才发现抱树而焚的介子推。晋文公铸成大错愧疚莫及,痛定思痛,便在每年介子推忌日时号令天下禁生火种以悼亡人。无火自然吃不成热食,于是,寒食这一习俗生成并沿续至汉至唐,民间的约定俗成自不必说,就连王侯家中也显得冷冷清清。然而,那“龙”脉相传的皇帝中难免有人不能与民同俗,依旧地热热腾腾。到了日暮时分,更是无所顾忌地吩咐下人赐王候“蜡烛”。有了火种,那缕缕轻烟是烛烟还是炊烟乃不辨自明的,那用于照明的烛火能成什么大气候,哪用得着后人感慨万分诉诸笔端呢?
  寒食的次日(另一说法为次二日)便是清明节了。寒食冷冰冰地“却下眉头”,而清明则凄惨惨地“又上心头”了。我想其从一个节气演变为一个节日肯定是有特定缘由的。要不原本是雨露滋润、万物复苏,萌动着春情锐不可挡、到处可见的景象却让人们在浓浓淡淡的红花绿草间黯然神伤,痛哭流涕地悼念亡去的亲朋故旧,是感慨生的繁励还是悲叹死的萧寂……经历过寒食后便由那早已灰飞烟灭的介子推联想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往昔曾有的甜蜜幸福让他们在现今的观照中更显珍贵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把清明这一天哭得是天人共泪。就连奔波于途中的杜牧也强烈地感受到这氛围的愁苦和沉重,有感而发地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千古绝唱。
  沿袭至今,人们依旧在清明时节挽着黑纱戴着白花去悼唁亡灵的。我在少年时代曾随父辈去祭过祖辈。大人们除草的除草、扫墓的扫墓,然后把带来的冷酒凉菜在墓前摆开,以为供品。燃起香烛,烧着纸钱,按大小顺序依次跪拜。女人们心肠软,经不得这样的场面,一伤心便不顾一切地嚎啕大哭。满山皆是扫墓人,一家有哭声就跟传染似地满山都是哭声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我们孩子这拨不谙世事,但谁也不敢撒野。小心翼翼地在祭事结束后从大人那儿讨一块冰凉的祭品。
  扫墓归来,大人们照例是要喝点酒的。到了我长大明理懂事之后才恍然知道那酒是大有好处的,再悲伤再难过只要喝点酒,就能够让人从愁苦中顽强地站起来。酒燃烧的东西能支撑一个人好好活着的信念。杜牧亦如此,遇上心情沉郁的时候,赶快向那些黄髫牧童问一声“借问酒家何处有?”,这恐怕不仅仅只是为了暖暖身子。至于杜牧是否按照牧童的遥指找到杏花村并在村头的小酒店里烫一壶酒喝,我无需考究,但从那首诗中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那就是寒食清明更需要一种来自人间的温暖和慰藉。
  的确,清明与其它任何一个节日相比是不在形式上显出温暖的。苏东坡在发妻的墓前,痛不欲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吟出了清明时节阳间人对阴间人的思念。沧海桑田,有生必有死。人生总是要面对并最后经历死亡的,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曾站在一条大河边吟诗,其中感叹道:逝者如斯乎。岁月如水、人生如水,但岁月也同时积淀着越来越丰富的、让人景仰效仿的品质与美德,并通过特定的日子提醒着活人。故而人们总在怀念亡人留存的多少崇高多少伟大,有如为官的清廉、为民的善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庄严肃穆往往会有更震撼的效应。
  于是,清明便有了更深刻更厚重的内蕴。
  有过寒食经历的人一定盼望热食的,而在被亡灵那长存人间的正气英气豪气勇气所震撼,就不能不思考这个节日的深刻意蕴了,期盼这“清明”节名与现实环境的名符其实,以政通人和、事成业兴去告慰亡灵。
  啊!寒食清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大亚湾在线 ( 粤ICP备12059854号 )

GMT+8, 2025-1-6 05:57 , Processed in 0.096361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